top of page
Autumn%2520leaves%2520on%2520a%2520trail_edited_edited.jpg
唐唐的焰火人間
Blog
部落格: Blog2
  • 作家相片: Juliet Tang 唐圓麗
    Juliet Tang 唐圓麗
  • 2021年5月10日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已更新:2022年7月31日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在認識新朋友時,心中總在多方的猜測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他又會以什麼眼光來看我,我們會不會談得來。這種種臆測中包含著很多不同層面的心理因素,這些心理因素又是因人而異。人-基本上就是各個獨特又複雜的個體,即使是親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沒有一個人能完全複製另一個人的思想、感情和作法。

我們在提到天生氣質的時候,就必須了解每個人在出生之際,神就計劃了我們的天賦屬性,包括我們在母體內獨一無二的DNADNA不但決定了我們的膚色、髮色和五官長相,也決定了我們的性情,和不同性情在遇到外界刺激下所做出的反應。


嬰兒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對不同的聲音做出反應。溫柔和緩的心跳聲能讓他們平靜安穏的進入夢鄕,尖銳刺耳的聲音會驚醒他們。有的嬰兒愛笑,吃奶睡覺都很平順。有些嬰兒較愛哭鬧,吃奶愛吃吃幾口,睡覺要倚靠搖椅或父母哄抱才能入睡。幼兒期的反應更是明顯的不同,看到有人在玩遊戲唱兒歌,有些孩童很高興的會去自動參與,有的孩童不參與但是很有興致的在旁觀看,有的孩童扭扭捏揑想去又不敢去,有的孩童根本沒興趣,還是玩自己手中的玩具。這些不同的反應,雖說是父母教養方式影響所致,但很大一部份還是源自於天生氣質所做出的選擇。


九型人格 Enneagram 是我個人認為最能代表天生氣質的分類。

九型人格又稱為性格型態學,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於美國推廣的人類類型學。目前廣泛應用於分類及深入了解個人潛在性格、精神和天生氣質,是一種自我理解和自我發展的方法。當然九型人格 Enneagram 自有其更深入演譯和延伸的空間,但是我在這裏只取它最淺顯的九種分類。


[ 完美型、博愛型、成就型、善感型、思考型、忠誠型、享受型、挑戰型、平和型 ]


雖然天生氣質有九種分類,但是一般人不會只有單一型,至少都會有三到四型的組合,並且因各型氣質含量的多寡而呈現出不同的行為表徵。因此以下各類型的分類描述並非典型!大家如果對九型人格想要有進一步的了解,可以參考九型人格 Enneagram 的測試,應該會有更準確的結果!

完美型

要求嚴格,標準求正,一絲不苟,循規蹈矩。


這個讓我想到亞美胥人!在美洲新大陸開發起始,很多歐洲英格蘭清教徒也大量移民到美國。他們很多是德國、荷蘭和北歐的后裔,現在在美國東部很多地方還有他們的聚落。他們謹守祖先的教導,不和外界通婚。日常生活中凡事親力親為,用手工做傢具用品,食品,不用任何電器,有些聚落甚至連煤油燈、抽水馬桶都不使用。出門乘坐馬車,有些更保守的,連脚踏車都不用,更別說新式汽車了。一般受教育只到初中畢業為止,他們認為學問是亂象之源。他們的衣著整齊保守,棉布長衫長裙,外著圍裙,長髮梳成髮髻,全身上下沒有任何多餘裝飾。真的是非常循規蹈矩,一絲不苟的民族。

在日常生活中,我一個朋友的媽媽也是這樣的人,她凡事都有自己的標準,包括碗碟要如何清洗,如何排列,椅墊不能斜放⋯⋯等。律己嚴沒有關係,但是她對配偶子女也是一樣要求,日子久了身邊的人都受不了。朋友的父親長期忍受,等兒女都長大獨立後,多年前已經搬到外面寧可自己一個人住。我的朋友姐弟兩人長期在國外,每年回去探親想和母親有親密一點的互動,可是只要生活上稍有接觸,母親又開始挑剔他們的行為舉止,往往鬧得不歡而散!這在家庭的天倫之樂和凝聚力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阻礙。


如果完美型還兼具善感型或思考型,可能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會多一點體諒,和家人之間的互動應該會更和諧!


博愛型

熱情友善,樂於助人,容易注意到他人需要去幫助人。


這種類型的人非常具有同情心,只要看到身邊的人有需要,就會義不容辭的去施于援手。常見的情形是餐廳門口有坐輪椅的身障人士或是老年人,一般人都會幫忙開門,但是博愛型的人不但趕著去開門,還會幫忙在前開道,直到入座。公車上遇到有人不夠錢買票的,他會幫著付錢;路過見到有人掉東西,他會幫著撿。總之有事需要幫忙的,大家也會想到要他;任何需要協助的場合,也很容易看到他的身影。

博愛型的人基本上就是一個溫暖的人,但是博愛型的人如果兼具平和型,為了避免得罪人,可能人際界缐方面會抓不準,反而比較容易引起誤會。


以前我認識一位弟兄,有一天他打電話给我,請我幫忙打電話傳話給某姐妹。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打電話,他說怕引起誤會,問他他也支支吾吾半天說不清楚。後來才知道原來他幫這位姐妹搬過家,還幫她解決一些比較私人性的事務,因為走得近,以致於姐妹以為他對她有意思。不但如此還到處跟別人說,造成這位仁兄的困擾。這位弟兄可能就是因為怕得罪人,之前的界線不夠明顯,導致別人對他有錯誤的期待。


成就型

以達成任務當做終極目標,以成就表現自我存在感。

成就型的人一般自視頗高,並且希望周遭朋友都認知自己的價值。不管在什麼場合,他們會盡力"發光",高調表現自己,渴望别人的眼光都能注視他,以此滿足自我。

其實以人的本性來說,希望被群體接受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但是以成就型來說,他們被人看見被人認同的需求似乎比其他型要高很多。除了與生俱來的氣質,或多或少也參雜了許多複雜的情緒,比方說成長時期的被忽略,或是無法自我定位的不安全感,都有可能演繹成以成就表現自我存在感。

幾十年前認識一位姐妹,一來團契就迫不及待的告訴大家她有幾個碩士博士學位,也曾在神學院修過很多課。她很自豪的告訴大家,她相信自己能為小組帶來許多新的看見。剛開始她還算克制,只是參與討論時喜歡大抒己見,到後來反客為主,會挑戰團契主席或帶查經者,當眾指出他們的缺點。當時我們的主席及一些上位者都是非常有修養的人,再加上大家都知道她的為人,也不會和她計較,時間長了,她發現沒有人特別看重她,覺得無趣,又去涉足其他的服事了。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例子,從這位姐妹的行為看來,可能是成就型加上挑戰型的特質。如果成就型兼具平和型、思考型或是善感型,表現在行為方面應該會比較低調!

善感型

注重個人內在感受,藝術家浪漫情懷,容易悲秋傷春。


一般人的善感是表現在對周遭環境和對人的敏感度,看見葉落會感傷,會驚覺好景不常。聽到別人說的話,也會在心中反覆思量看看有沒有別的含意。


這樣的氣質加上文學素養,就變成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莎翁寫下許多偉大的鉅作,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馬克白」、「李爾王」⋯等悲劇故事。


為什麼莎士比亞的創作大都是悲劇,應該和個人經歷有關,但是說到了我們的詩仙李白,就是完全不同風格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抒景寄情,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有時豪放不羈,有時帶著懷才不遇的感傷氣息。「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

另外德國音樂家韓德爾花了24天寫下的著名清唱劇「彌塞亞」,為十八世紀的歐洲音樂史譜下的偉大樂章,也是矌世之作一直傳頌至今!

善感是一種特質,善加運用自身的同理心,可以幫助到不同的人。如果能常和正能量的人事相處,他們在人群中的影響力絕對不容小覰!

思考型

處事客觀冷靜,是非分明,善於通過觀察思考實踐自我。

思考型氣質的人從年幼時即有非常明顯的特性。思考型的人不像其他型的人那麼直接,也不會立刻表達感受。他們通常都比較沉靜,遇事會仔細觀察在內心沉澱後才擇時表達,因此思考型也常被稱為觀察型。

我本人是從事幼兒教育的,看過很多思考型的孩童,他們喜怒哀樂的情緒表現都非常保留,一般不太多話,也不常和其他同齡或年幼孩童有太多交集。思考型孩童喜歡和大人相處;家裏來了陌生的客人,他們會先觀察一陣子才決定以什麼態度面對客人。大人坐在一起說話聊天時,他們寧願選擇坐在一旁傾聼,也很少和年幼的孩子玩耍。

我的大女兒主要氣質就是思考型,我們家老三出生的時候,她才兩歲半,正值似懂非懂的年紀。我每天餵老三喝奶時,她總是在一旁觀看,有一天我正在照顧老三,她看了一陣子就問我,這個 baby 的媽媽什麼時候才會來接她?因為我是學教育的,她看我常常照顧很多其他孩子,就認定這個 baby 是別人家的。我告訴她,這是我們家的 baby,我就是她的媽媽。過了兩個星期她都沒有再問,我以為她懂了。有一天我在照顧老三時,她又在觀看然後冒出一句話:「這個 baby 好可憐,都沒有媽媽!」。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才兩歲半的孩子就懂得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得到一個結論,雖然這個結論不見得是對的。思考型的人因為觀察得多,心中有很多疑問,長大後大多都養成愛看書的習慣。


忠誠型

𧫴慎細心,盡心負責,忠心耿耿,不隨意相信他人。

九型人格中最容易相信人的莫過於忠誠型,因為忠誠型的人一般都很天真單純。一旦認定某個人,這個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件事,對忠誠型的人來說,都是有意義,不會隨便違背的。

我家的老四就是忠誠型的人,因為跟我很親,從小到大都很聽話,一直到現在雖然已經大學畢業長大成人了,不論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什麼問題,總是很重視我的意見。她其實本身是很有主見的人,我為了不想影響她的決定,通常不會給太多建議。她來問我的意見之前,自己多半也先硏究過得失,我的角色只是幫助她分析並提醒一下她未曾注意到的細節,最後決定還是她自己的選擇。


她小時候有氣喘,一吃冰就容易發作,因此我一再告誡她,即使是大熱天也不要碰冰品。她讀幼稚園時,有一天我放學去接她,老師告訴我今天有小朋友生日,家長買了冰棒請全班小朋友吃,但是我女兒沒吃。老師說女兒表示要先問過媽媽才能吃,說女兒真是聽話。我回到家整理她的書包時,才發現她居然把冰棒放在書包裏帶回家。因為天氣熱,冰棒早就化了,幸好外面包著一層厚紙才沒流出來弄髒書包。


忠誠型的孩子因為太聽話,有時不懂變通,因此身為家長一定要注意到這個特點,早點放手才能訓練出獨立的人格。


享受型

喜歡享受美食和舒適環境,幻想創新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

享受型的人看起來似乎隨遇而安,不事生產,其實他們有自己堅持的生活方式。他們的選擇在一般人眼中也許不被認同,但是他們還是樂在其中。

我認識一個年輕人功課很好,畢業於名校並且有兩個博士學位,也找到高薪的工作,是大家公認的人生勝利組,但是他後來卻選擇了不一樣的路。


這位年輕人從小喜歡收集各種不同的玩具,他捨棄了高薪工作,去做測試玩具性能的測試員。他還喜歡收集麥當勞速食店提供兒童餐的各類玩具,以前常看他去和小朋友排隊搶玩具而樂此不疲。除此之外他還喜歡養鳥,他不像別人養一兩隻鳥,而是養了好多鳥。他買了好幾個鳥籠,每個籠中養不同品種的鳥,而且一個品種有好幾隻。他養鳥的目的是訓練鳥講話唱歌,並且做不同的記錄。另外他也很喜歡享受不同的美食;方圓五十里之內開了什麼樣的餐廳小館,有什麼特別的小吃,只要問問他,他幾乎都能如數家珍,不會讓你失望。

這樣的生活方式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但是他樂在其中。能夠過自己喜歡的生活,走自己愛走的路,也是一種幸福!

挑戰型

勇敢堅強自信不退縮,面對挑戰達成自我目標。


大家聽到挑戰這個形容詞,會以為這型的人好勝心強,很愛比拼而且一定要贏,其實並非如此。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像馬雲、郭台銘一樣的企業家去創新,去開拓事業的版圖才叫做挑戰。很多的挑戰其實只是身邊俯首可拾的一些小趣味,讓一成不變的生活增添一點樂趣。


我自己本身就是挑戰型為主的人,我不喜歡太制式化的生活,總希望在生活中找一些不同的點子讓自己開心。小時候我會把橘子、葡萄等水果埋在地下,希望哪天能長出更多的橘子和葡萄。再大一點我會買布自己做衣服,不用外面賣的紙版,而是拿自己原有的衣物來改造。有一陣子我突發奇想,單色T恤下面如果縫一層花布應該會變成可愛的小洋裝,我就做了大大小小好幾件,有的給女兒穿,有的送朋友,還頗受好評。

又有一次我在玩手工藝,做了好多掛飾、裝飾品、小朋友的頭飾和拼布被子,枕頭套等。做得太多了,家裏沒地方放,除了在小孩學校活動中義賣,也在自家車房門口擺攤賣,賣了上百塊。大受鼓勵之後,我跟先生說,乾脆我們進軍跳蚤市場擺攤玩玩。跳蚤市場要星期六一大早四、五點排隊抽籤,後來我婆婆知道了不太高興,認為我先生週一到週五上班,星期六不但要早起抽籤,還要帶上四個孩子陪我去擺攤,實在太辛苦,我們只好草草收場!

我這幾年的興趣是園藝,玩過土耕又玩水耕,自己繁殖了不少花草蔬果辣椒。常常在網上園藝版和農友們交換。有時換衛生紙,有時換雞蛋,一邊玩一邊"貼補家用",真是其樂無窮。我有朋友說,她每隔幾個月都要跟我聯絡一下,看看我又出什麼花樣,她可以跟著玩玩,生活才不致太無聊!


平和型

喜歡平靜安詳的環境,隨遇而安,盡量避免衝突。


我想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一定都認識幾個平和型的人,這型的人對人都很友善和氣。遇到有衝突時,場面如果太激烈,他們會選擇避開。如果只是言語不和,他們會試著安撫雙方打圓場。


平和型的人因為太"平和",幾乎沒有什麼特別事蹟可供敍述。我倒是想到歷史上一個平和型的人物-窩闊台。

窩闊台是成吉思汗第三子,也是蒙古帝國的第二位大汗。大汗之位為什麼會落在老三身上,而不是由老大或老二繼承呢?原來成吉思汗的老大术赤非成吉思汗親生。二子察合台脾氣暴躁,總是和术赤爭鬧不休,兩方人馬也常常開戰,使得成吉思汗非常苦惱。如果立察合台為汗,可能會引發兄弟䦧牆的慘事,那不是成吉思汗所樂見的。窩闊台是老三,個性溫和,對人寛厚,喜歡飲酒作樂(又兼享樂型)不愛爭鬥,和各個兄弟們都很交好,立他為汗應該是理想人選!


窩闊台本來沒想到大汗之位會落在自己身上,但是兄弟們都擁戴他。靠著幾個蹺勇善戰的兄弟,窩闊台在位時的蒙古帝國幅原廣濶。東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至莫斯科,南達波斯灣,横跨歐亞,面積多達三千多萬平方公里,大小相當於三個半中國,這也是始料未及之事。


平和型之人沒有什麼太大野心,但是因著這樣的個性,好運往往臨到他們身上。這讓我想到聖經上的話~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創世紀1:27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象造男造女。


哥林多前書6:20

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上榮耀神。

參考資料

Enneagram of Personality Nine Types


問題思考


1 我知道自己的天生氣質比較接近哪幾型?我比較傾向於和何種天生氣質的人互動?


2 我覺得我的天生氣質有被壓抑過嗎?我曾經因為天生氣質被人貼過標籤嗎?


返回[ 出版著作 ]目錄 >> 1000. 出版著作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心理建設 ]目錄 >> 1000. 心理建設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親職教育 ]目錄 >> 1000. 親職教育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生活隨筆 ]目錄 >> 1000. 生活隨筆目錄 (tangtanglife.com)

  • 作家相片: Juliet Tang 唐圓麗
    Juliet Tang 唐圓麗
  • 2021年5月9日
  • 讀畢需時 15 分鐘

已更新:2022年11月20日

後天教養-

道德規範

社會文化

待人接物

風俗習慣

約定俗成

排行順序-

老大

老二

中間排行

老么

獨子

成長經驗-

特殊故事

聚散離合

長輩無心之過

創世紀1: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象,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神起初創造人是按照祂的形象造的,可是為什麼到後來每個人都各行己路,跟神原先造我們的心意背道而馳。一個人的人格特質的形成,是有脈絡可尋的,但是這個脈絡盤根錯節,包含了很多複雜的因素。簡單的說,人格特質的形成有好幾個層面。除了上一章所說的天生氣質加上後天的教育感化和原生家庭中排行的影響,最密不可分的還是本身的成長經驗。因此我們可以寫成出一個方程式如下:


天生氣質+後天教養+排行+成長經驗= 人格特質


天生氣質


天生氣質在第一章已簡述過,就是九型人格 Enneagram。

九型人格各為完美型、博愛型(助人型)、成就型、善感型、思考型(觀察型)、忠誠型、享樂型、挑戰型(領導型)、平和型(和諧型),這裏就不再贅述。


後天教養


後天教養中包括了很多層面像是道德規範、社會文化、待人接物、風俗習慣和約定俗成等。



道德規範


我們中國人最推崇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我國的主流文化,因此我們的道德規範很多都是出自於此。譬如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論是人事物,景況,環境⋯等,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或是強迫別人接受。

我在台灣讀小學和初中時,每個學校門口都會寫著「禮義廉恥」或是「四維八德」。


四維就是禮義廉恥,禮義廉恥的基礎就是,

禮:規矩的態度

義:正當的行為

廉:清白的辨別

恥:切實的覺悟

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八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忠君孝親,仁心愛人,信生義,和為平。


四維是立國之本,八德是做人的具體表現。這些都是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和古訓。我們古聖先賢所提倡的理念,就是希望世代子孫都能遵守,做一個完全的人。


不知有沒有人注意到,我們道德規範中所提到的八德,和聖經中聖靈所結的九種果子非常相似。


聖靈所結的九種果子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我自己感覺聖靈的九種果子比八德涵蓋的意義更廣,尢其是最後一項節制。節制應為萬事之源,是一種控管自己的能力。在飲食、情緒、思想方面如果能有合理的約束,凡事圓融,方為處世之道,身心靈也才能保持平衡健康的狀態!


社會文化


每個民族之所以獨特,是因為每個民族各自有其不同的社交活動和文化。

就像中國人吃飯的習慣要把飯菜吃完。因為感念農人耕種不易,「誰知盤中殄,粒粒皆辛苦」的概念就是要珍惜食物。反觀我們的隣國日本和泰國,他們的想法和我們不同。日本和泰國皆是佛教立國,吃飯時習慣會留下一些食物在碗中,表示留下給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吃。不吃乾抹淨在他們來說是一種愛心的表現。


中國人吃麵時不發出任何聲音,這是代表一種禮貌;但是日本人吃麵發出咻咻之聲,是表示對食物的讚美,也是對作菜師傅的尊重。這也是文化不同所發展出的思維。


我有一個朋友是日本華僑,她告訴我她小時候在日本讀小學時,老師是怎麼教導他們的。老師問小朋友,你們喜歡吃蘋果嗎?小朋友都說喜歡。老師接著說,最好吃的蘋果在中國東北,因此你們長大後都要去中國! 這是不是語焉不詳的間接教小朋友侵略的概念?以我們中國人的立場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可是以日本人的思考模式,無關侵略,只是擴張自己領土,並且淡化他國的疆土所屬罷了!


待人接物


待人接物是社交禮儀的表現,譬如說見到長輩,要尊稱伯父伯母、叔叔阿姨。見到同輩,則稱某大哥或某大姐以示尊重。在韓國日本也是,遇到職場同業前輩,一定恭敬順服,口稱前輩。

在美國和歐洲各國比較不講究輩份,見到人都是直呼其名,包括長輩親戚,朋友的父母,頂多加上頭銜,比方說:Uncle Rob,羅勃叔叔,Auntie Linda,琳達阿姨。

我記得小時候我上國中時,我外婆隔隣有一個和我同齢男生,只不過比我大幾個月,就要我叫他姚哥哥,那時覺得真蹩扭。還有一次是我媽媽同宗,排名同為時字輩的一個"小孩",年紀比我小幾歲,我們得叫他舅舅,真是有夠尶尬的!


我初中畢業就來美國了,在美讀書和成家立業,兼具中美文化的影響,對孩子們的教導也中和了兩國習慣。對長輩們還是尊稱,但是對同齡尤其同輩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皆直呼其名!


至於"對不起,謝謝你"這樣的禮儀用詞,倒是放諸四海皆適用!


風俗習慣


我們老中的三大節日,春節除夕,端午節和中秋節,都要全家聚餐吃團圓飯,這是風俗。春節吃餃子,貼春聯;端午吃粽子,划龍舟;中秋吃月餅,皆有其歷史背景,也成為中國漢族的習慣。中國除了人數最多的漢族之外,還有滿,蒙,回,藏,苗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族群,也是各有各的風俗和飲食習慣。

我記得小時候家裏父母在寫春聯時,都會叫我和弟弟妹妹幫忙把春聯貼在門楣牆上。有一年在貼春聯時,媽媽叮嚀我福字要倒著貼,表示福到了。因為沒有講太仔細,我的理解是,凡是單字的如春、祿、壽、喜都要倒著貼。我全部倒貼後還自以為聰明的請爸媽來看,結果是挨一頓駡。原來春、祿、喜字倒貼也就罷了,壽字倒貼唸起來就是壽到了,不是觸霉頭嗎?

其他還記得除夕團圓飯中一定會有一道魚,意為年年有餘;春節期間不能掃地,穿紅色新衣服意為除舊迎新,這些都是童年甜蜜的記憶!

後來又引申到懷孕不能拿剪刀釘釘子,坐月子不能洗澡,吃鹽什麼的習慣,我都不甚了了,在美國住久了也萬事不忌。像我這樣居住在美國的華裔,嫁給傳統中國家庭,當然生活中也曾遇到過一些矛盾,需要調整。


約定俗成


中國人韓國人日本人在寫姓名時姓在前,名在後,美國,歐洲人都是名在前,姓在後,這都是約定俗成。看書時,中國人由左往右翻書,從右上讀到左下算是一頁,美國歐洲人是由右往左翻頁,從左開始第一行往下橫讀也是一頁。像這樣沒有明文規定的約定俗成,在現代社會中很多中文書寫方式已經被美國歐洲同化,只有在寫中國書法時,基本上還是從上到下,從右至左。


比較有爭議的是女生結婚後究竟要不要冠夫姓。對一般女生來說,大家在遇到非制式化的文件時,還是習慣只寫自己名字。


幾年前在一個私人活動中需要簽名,我的朋友簽下自己名字林某人,結果他先生過來看到,就在她的名字前寫下陳字,變成陳林某人。大家看到都會心一笑,暗想這個先生是否佔有慾太強。


美國的冠夫姓更徹底,索性連女方的姓都拿掉,直接換成男方的姓,除非在銀行或是一些重要的文件,才會問到女方原本的姓氏。我女兒結婚時就有點不捨自己的姓,因為我們家姓邵,這個姓氏比較少見。女婿姓陳,女兒認為陳這個姓太常見,她情願人家稱她邵小姐而非陳太太。我女婿也很幽默,他說陳這個姓氏真的是太普遍,乾脆他改跟老婆姓邵,叫邵先生比較特別!我女婿是ABC,對中國的約俗並不清楚,但是以中國人的習俗來說,只有入贅才會跟女方姓。當然現在的社會型態比較開放,想改名改姓只要有憑據想怎麼改都可以,何況姓氏只是代表個人所屬家族。像以前封建社會的同姓不婚,同宗不婚的約俗,現在幾乎沒有人重視了!


排行順序


從家庭的排行說起,一般家庭如果不止一個孩子,那麼一定有老大老么之分。如果有三個孩子,不但有老大老么,還有一個排行中間的孩子。超過三個孩子,會有二個以上排行中間的孩子,也使得複雜度大大提升。排行中間的孩子因為情勢使然,很自然的會比較團結。

有一次參加一個暑期家庭夏令營,那次談到家中排行順序對個性的影響。講員把我們學員按排行順序分成幾組;老大一組,老二一組,排行中間的一組,老么一組。講員開始問問題,問題類似如果一個你所屬的團體辦活動,需要有人負責報名,或是參與活動,你會不會參與?想參與的人請舉手!請大家猜猜看是哪一組舉手的人多?結果完全出乎大家的預料!一般人可能認為老大年長,生活經驗多,因此老大那組應該會比較多人舉手。結果跌破大家的眼鏡,老大組幾乎沒有人舉手,舉手最踴躍的反而是老么組。為什麼一個簡單的問題,在老大組和老么組中間會有這麼大的兩極化反應!

老大

我們先談談老大,一般家庭中最先出生的長子長女,應該是備受長輩關注,也是父母心中期望最高的孩子。從小父母長輩悉心栽培,不但功課要好,品性優良,而且理所當然的要成為弟弟妺妹的好榜樣。為了達成父母的期望,在努力往前奔跑的同時,也背負了不少責任,這個就是所謂"長子(長女)情結"。因為國人傳統上重男輕女,大女兒更被賦予照顧弟妺的責任,所以"長女情結"會更加嚴重。

有一個朋友下面有兩個弟弟一個妺妹,從小被送到北美唸書。因為父母忙於事業,長期奔波北美和台灣兩地之間。她那時才十七歲,除了唸書,平日還要負責照顧弟妹生活起居,整理家務、買菜、煮一日三餐,幫弟妺帶便當等事。這樣的生活經驗影響到她的人生規劃,結婚後她決定不要孩子,因為覺得太累了。

雖然不是每家的老大都像我的朋友那麼辛苦,但是因為背負著父母甚至家族的期望,長子長女或多或少都感受到各樣的壓力。日常生活中已經有太多責任義務要盡了,秉持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原則,在外處世自然比較容易採取低調觀望的態度,不會再自己去找責任扛了。


老二

家中的老二又不太一樣了,老大和老二通常是相反的兩種性格。老大如果溫順聽話,老二往往活潑好動;老大如果聰明伶俐,老二就是溫厚老實居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科學家和遺傳學家做了很多硏究也搞不清楚。與其說是遺傳基因的關係,倒不如說是後天學習的結果。一般認為如果老二和老大一樣,就不會得到太多注意力,為了得到更多關注,老二的個性就需要和老大不同。即使是雙胞胎,面容身形一樣,但是老大老二的個性還是不可能複製。


我朋友的雙胞胎,嬰兒時期就是一個愛吃,一個不愛吃。幼兒時期更好玩了,光是吃碗飯,愛吃的那個不但把碗舔得乾乾淨淨,還把桌上地下的飯粒全部撿起來吃掉。不愛吃的那個邊吃邊玩,弄到滿頭滿臉都是飯粒,桌面上也灑得到處都是。

我女兒有一對同學也很好玩,他們是龍鳳胎,姐姐很細心,書讀得好,自己的事也都自己照顧,不需大人操心;弟弟凡事漫不經心,也不太管功課,整天只是愛玩,連早上鬧鐘響也不願起床。他們的媽媽對這個弟弟很感頭痛,決定給他學點教訓,把鬧鐘沒收了,希望他遲到幾次就不敢再睡懶覺。做姐姐的還真的是老大風範,怕弟弟上學遲到,自此每天早上還會叫弟弟起床。


中間排行


排行中間的孩子,如果有兩個,個性也都不一樣,但是因為同為中間排行,有種同病相憐的革命情感,說起話來也喜歡同聲同氣互相扶持。我家的老二和老三就是這樣,小時候她們總覺得得到的關注不夠多,回台灣玩時還聯合起來跟奶奶和姑姑告狀,說爸媽只疼姐姐和妹妹。我們自認是很公平的父母,但是她們還是覺得我們偏心,怎麼解釋也沒有用!

我有一個朋友,兄弟姐妹共五人,她排行老四,和上面的哥哥姐姐感情很好。小時候有一天父母不在家,他們在樓上陽台玩火,差點沒把房子燒掉,靠大姐救火才把火撲滅,這件事一直瞞著父母,一直到前幾年說溜嘴,父母才知道!


因為從小同進同出同搗蛋,長大結婚後又同在北加定居,她和哥哥的感情更好。有一次感恩節過後,火雞大減價,她哥哥自己買火鷄時順便買了一隻給她,結果火雞太大,她冰箱放不下,還叫我跟她合分火雞。iPhone 6出來時,她們兄妹兩個也一大早合作接力排隊去買,感情之好可見一般!

另外我注意到排行中間的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大部分處事都很圓融。是否因為上有兄姐,下有弟妹,把個性中的稜角都磨平了,因此他們大部分在朋友圈中人緣都很不錯!

老么


我們中國人常說"皇帝愛長子,百姓疼么兒。"因此么兒在父母心中的份量,應該和長子差不多,只是少了長子的壓力。

老么在家因為是最小的,父母百般呵護,兄姐也會讓著他。家事方面,哥哥姐姐已經盡了大部分責任,他少做一點也沒什麼關係,說來真是天之驕子。但就只有一點不好,因為是家中么兒,也沒太多發言權,就算發了言,可能也不受重視。家裏一旦有什麼重要決策,父母只和兄姐溝通商量,也鮮少想到要去問他意見,心中不免會有遺憾。

老么在家無人重視他的發言,空有滿腔抱負也無用武之地,因此在外面有什麼活動,他們會很樂意參與。他們有興趣參加不同的活動,有機會也喜歡舉手回答問題,給點意見做點小決策什麼的也都沒問題,但是一旦給他太多事做,他又會心生膽怯,不敢擔當太大的責任,只因從來沒做過,這就是典型老么的個性。


獨子


比較不同的排行會發展出不同個性,那麼獨生子女的個性又是怎麼樣呢?獨生子女因為沒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一起成長,他們在家中一般是很寂寞的。父母如果注意到這點,常常帶他出去參加不同活動和別的孩童互動,或是堂表兄弟姐妹常常來往,對他的個性塑造也不如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明顯。獨生子女一般都很獨立,因為獨處慣了。無聊時,喜歡自己玩遊戲,扮演不同角色,也很有創意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他們喜歡交朋友,喜歡參加不同的社交生活,人緣一般都很不錯。


我朋友的獨生子就是很有趣的例子。朋友夫妻兩人都是學理工的,兒子反而是文科的。這個孩子大概在家太無聊了,父母也忙,很少有機會帶他出去,小時候總是自己一個人玩,沒事做就開始編起故事來了。他找到一支掃把,把掃把當成柺杖,想像自己是摩西,整天拄著拐杖走來走去想故事情節。他编的故事可以分成好多集,不止是文字,自己還畫插圖。每寫好一集就拿到學校和同學分享,同學們也很有興趣排隊搶著看。獨生子女一般觀察力強,注意力集中,也很會在日常生活中找樂趣!

當然如果獨生子女的父母比較嬌寵,他們也會有另一種傾向。他們可能佔有慾和依賴性會比較強,沒有分享的概念,也較少同理心,不太懂得和人相處,因此獨生子女的個性發展,跟父母親的教養方式有很大關係。

成長經驗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都經歷過一些讓你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這些過往的事深雋在靈魂深處,也許因為年代久遠早已遺忘,但是這些故事的影響會顯現在我們平日的為人處世中。生命中的聚散離合和以往長輩們不經意的一些談話,同樣也是如影隨形的伴著我們生活的軌跡走到現在,走向未來!


特殊故事

在我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有兩件特殊的事對我來說影響至深!

我記得在初中的時候,有一節體育課,老師讓我們兩人一組的打羽毛球。那時和我同組的同學並不是太熟,我們一邊打一邊閒聊。很快的我就發覺她不太會打羽毛球,幾乎每球都錯失掉。我自己很喜歡交朋友,也常和朋友開些無傷大雅的玩笑,我就照著我的本性和她開起玩笑來。在我來說,羽毛球只是一種好玩的運動,又不是比賽,打不打到球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沒想到她是很認真的人,臉色越來越難看,我想她可能生氣了。


下課後我看到她和她的朋友在小聲耳語,然後她的朋友就向我走來,那位同學對我說:你別以為自己羽毛球打得好,就可以隨便嘲笑別人,你以為你有什麼了不起!我聽她這麼說就愣了一下,才知道我無心的玩笑話傷到她了,自己也感到非常懊惱。我開玩笑並沒有惡意,也沒有嘲弄的意思,但是聽的人會想成相反的意思。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人的個性不同,聽話的反應也不同。

另外一件事是在我大學時代教會的青年退修會,有人帶了一位十來歲的年輕人來,這位弟兄M外表看來很明顯的有些發展遲緩,行動反應也相對緩慢。剛開始只是有些弟兄會在日常生活上幫助他,我們女生並没有特別注意這些事。後來聽弟兄們談論得多了,我們也慢慢留意到M的需要,會幫忙帶他到聚會場所,幫他拿餐點餐具…等。大家一起關心M,互相提醒注意,讓我們國語部年輕人的心更有凝聚力。愛是有感染力的,有些廣東部年輕人也注意到我們所做的事了,他們有時間也願意花時間關心M,幫助他照顧他,我們的營會中充滿了和睦同居的美善!

一個星期的營會很快過去了,最後一天晚上的燭光見証會中,十多位年輕人逐個起來分享,每個人訴說的都是同樣一件事。每個人都被別人對M無微不至的照顧感動而主動參與。燭光下每一張煥發著愛的榮光的臉,充滿淚水和歡笑的見證,讓我在十多年後的今天,每每想起,心中還是和當年一樣的悸動!


這幾件事讓我學會了一生都受用的重要功課;羽毛球事件讓我學會了說話要謹慎,有時無心的玩笑聽在有心人的耳中就是一種傷害。另外一個功課是營會中弟兄姐妹互助合作幫助人的點滴,讓我學會了從天父而來的無私的愛!


聚散離合

我以前有一位忘年之交的朋友,她告訴我她兩歲不到就離開了父母兄姐,一直到五十多歲才和他們重逢。原來她出生在中日抗戰復原回鄉後,出生沒多久國共內戰爆發,父母匆匆帶著兄姐遠赴臺灣,她因為年幼就被留在家鄉和祖母相依為命,熬過大饑荒和文革,幾經波折才和父母在美重聚。


因為生長環境不同,她和父母兄姐還有在台灣出生長大的弟妹很生疏。雖說吃著一樣的飯,但是操著不同的口音,懷著不同的心思意念,又思念過世的祖母,她一直覺得非常孤單寂寞。好不容易在人文語言皆陌生的異地站穏腳跟,身邊卻沒有多少真正可以談心的人!我是十五歳和父母移民來美,多少能夠理解她內心的苦悶,但是也愛莫能助。

另一位同學是來自越南的華僑女孩,她和表妹一起坐船逃出淪䧟的南越。她說坐船時遇到風浪,親眼目睹坐另一條船的父親和弟弟的船翻覆滅頂。平靜的面容敘述著驚心動魄的逃難過程,然後懷著椎心之痛在美國努力生存,我找不到仼何合適的言語可以安慰她,只能陪著她靜靜的坐著。


經歷過生離死別的朋友們輕易不透露自己的心聲,是因為心中說不出口又無人理解的痛嗎?我發現很多有著類似經歷的伯父伯母,也都是非常沉默,是因為在療傷吧!你也有過這樣的悲歡歲月嗎?願神的愛大大充滿你,醫治你心中的傷痛!

長輩的無心之過


我家的老二小時候一直都非常自卑,我們不知道哪裡出了錯,因為我們對於她和姐妹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後來她長大才告訴我們原因。


我有四個女兒,小女生各有特色,我們每次全家一起出門,小女生們總會成為大家的焦點。二女兒說每次遇到我們的朋友總是對老大讚譽有加,說她聰明漂亮,看到老么,說老么小巧惹人憐,看到老三粉白玉潤的,又說老三胖嘟嘟真可愛。等到大家讃美過老大老三和老么,她滿懷期待的想說現在應該要輪到我了,可是每次期望都落空。因為大人們只是隨便聊聊,禮貌性的讚美過了就聊起別的,並沒想到還有一個小女孩在期待著大人注意到她!


她的童年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度過,她總是躱在一旁默默觀看,再加上年紀幼小,不知如何說出口,日子久了就變成一種自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優點值得人誇讚!我聽到她的自白,想起來就覺得心疼。所幸經過歲月的洗禮和主耶穌醫治的愛,我的二女兒如今也長大成為一個能幹自信又溫婉的現代女性,過往的陰影在她心理上留下的傷害,讓她更懂得關愛體諒身邊弱勢的族群。


所有的過往經驗,除去天生的氣質,其他後天教養、排行的順序和成長過程中的各樣事件,都會影響到我們人格特質的形成,而且這個人格特質會一年年慢慢改變,改變的方向要看那些經歷在你心中烙痕的深淺!這些烙印在我們生命中持續影響著我們,我們的傷口包紥好了嗎?我們還能邁開腳步向前行嗎?還是一直扶著犁頭向後看!


成長的歷程是每個人生命中獨特的印記,是我們無法主導的既定事實,但是好消息是我們可以靠著主的恩典選擇以後的道路!


羅馬書15:13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問題思考

1 我生命中有過什麼樣的經歷,深深的影響到我現在的為人處世?


2 二十年前的我和現在的我有什麼不同?為什麼?


返回[ 出版著作 ]目錄 >> 1000. 出版著作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心理建設 ]目錄 >> 1000. 心理建設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親職教育 ]目錄 >> 1000. 親職教育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生活隨筆 ]目錄 >> 1000. 生活隨筆目錄 (tangtanglife.com)


  • 作家相片: Juliet Tang 唐圓麗
    Juliet Tang 唐圓麗
  • 2021年5月8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已更新:2022年7月31日

安全型(Secure)

逃避型(Avoider) 取悅型 (Pleaser)

矛盾型(Vacillator)

操控型(Controller)

受害型(Victim)


大家一定覺得很納悶 ,這本書的重點不是說人的高度嗎?為什麼我們一直圍繞著個性方面打轉。第一、二章已經討論了很多天生氣質和人格特質的形成,這一章又說到依附型態。天生氣質和人格特質都是我們形之於外,在普羅大眾眼中看到的我們,但是包裹在外在個性之下真實的我,只有最親密的家人才看得到。

依附型態的行為模式啟動於我們童年最親近的家人,我們懷抱著這樣的慣性行爲慢慢成長而不自知。我們現在每天面對父母,配偶,子女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態度和做法,其實一直在無意識的重複我們三歲時的反應模式。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最早由英國心理發展學家John Bowlby在1950年代提出。他認為孩童時期建立的依附模式會影響我們的一生。人生來就有情感連結慾望的需求,為了得到安全感而去尋求親近照顧者的心理傾向。兒童時期因缺乏安全感而學會的自我保護方式(Survival Mode) 會成為沒有經過思考的直接反應一直持續到成年,這種潛意識的慣性行為可能會妨礙親密關係的建立。


小時候尋求親密關係的被拒會影響心理健康,長大過程中有八成的機率會重覆小時候的依附模式。除非因為自我覺醒,長大後可以藉由健康的愛的關係,重新調整產生新的聯結,並幫助疏導情緒和醫治心理創傷。因此從21世紀始,依附理論被納入婚姻家庭的治療。


依附型態的幾種模式分別是 :


安全型(Secure),逃避型(Avoider)

取悅型(Pleaser),迷惘型(Vacillator),通稱焦慮型(Anxious)

操控型(Controller ),受害型(Victim)通稱紊亂型(Disorganized)


安全型(Secure)

情感成熟有彈性,能適度坦誠也能建立親密關係,給予對方空間也不怕被依賴,能忍受挫折延緩慾望的滿足,能自我撫慰創傷並處理衝突,有自省能力。

我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把我託給外公外婆照顧,一星期或久不久才能看我一次。我從小跟著外公外婆長大,但是他們並不溺愛我。在我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會給予適度的回應,做錯事時也會及時糾正並教導我正確觀念,因此我小時候還挺聽話的,並不認生也不太怕羞。


記得有一年國慶放假,我大概三歲左右的年紀,我爸媽特地帶我出去玩。他們可能過慣了兩人世界,並沒有太多帶小孩的經驗,逛街逛不了多久就把我弄丟了。只記得那時很多店都沒營業,我自己一個人站在騎樓下不知該怎麼辦。想到我外婆常常叮嚀我,如果走丢了不要怕,站在原地大人就會回來找我,我就站在原地左右張望。可能有人看到我像是走丟的樣子,就把我送去女警隊。


那天女警隊中一大堆走丟的小孩,很多小孩放聲大哭,吵雜不堪。我心中並不覺得害怕,只是有點莫名其妙不知怎麼到了這個地方。後來女警們為了安撫小孩,就開始發餅乾,很多小孩可能認生害怕,哭鬧不休不要餅乾。我看到發餅乾反而很高興,輪到我時一拿就拿了好幾塊,心中還一邊想那些小孩一直哭不要餅乾,真是太儍了。


這是我小時候的經驗,好奇而不害怕。成長過程中我也經歷了一些類似的情形,像是轉學,找工作,迷路⋯,我從來不怕適應新環境。後來我去做了測驗,果然是安全型,分數高達七成多。


逃避型(Avoider )

獨立自主不慣與人親近,慣於自我療傷不太分享感受,不輕易信任人也不願被人依靠,以事物取代情感交流,目標導向追求自我成就感。


逃避型人格在很多場合都會看到,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到,因爲這類型的人都不大會主動交朋友,寧願自己一個人獨自坐在角落做自己的事。


大學時代選了一節課,老師讓我們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選一個專題討論。我注意到旁邊一個同學是新面孔,可能是剛𨍭進來的,討論時也不太參與。下了課我看她孤單一人,就想跟她講幾句話,她剛開始也沒什麼表情,只問了彼此的名字,又隨便聊了幾句,後來因為接觸多了,她見到我也會主動打招呼聊個幾句。那時還有別的同學好奇的問我怎麼會跟她熟?她們說每次跟她說話感覺像是打到牆似的沒什麼反應,久而久之大家都避而遠之,不和她親近。

慢慢跟她熟了以後,才知道她高中畢業時,因為身份關係,就在父母安排下跟一個完全沒有感情基礎的華僑青年結婚。她告訴我她希望大學畢業後繼續唸碩士,但是對方一定不會願意的,讓她唸大學已經是最大極限的讓步。因爲夫家是開餐館的,一直希望她輟學回去餐館幫忙,或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後來她大學畢業後還是申請繼續讀碩士學位,但是也付出了極大代價。她答應對方離婚,父母對她不諒解也和她斷絕關係。她越來越沉默,也沒有時間和心情搭理人,每天就是這樣趕時間上課兼打兩份工,以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及支付學費。


逃避型的人格感情是壓抑的,因著過往經驗的影響,為了避免受傷害,他們不太信任人,也不覺得有必要跟人有任何情感交流。


取悅型(Pleaser)- 焦慮A型

渴望被愛及建立親密關係,害怕被拒,喜歡依賴有時不給人空間,敏感易受傷害,不能自我療傷,自卑感重,不能肯定自我價值。

取悅型人格對人際關係特別敏感,希望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被人接受。他們外表看起來人緣很好,為換取穩定關係盡力配合對方,常常犧牲自我需求而不自覺。


很久以前有位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和交往五年的男友分手。男友是獨子,父親很早就不在了,和寡母相依為命。大家看到這裏相信心中也有數了,寡母獨立撫養兒子長大,通常母子感情比一般家庭更深厚,排他性很強,要想加入這樣的關係中又談何容易。朋友用盡心力百般討好,過年過節送禮,平日也常去他家幫忙打掃。


有一次朋友買了菜去男友家做,也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男友母親知道自己賢慧能幹可以持家。好不容易做了一桌菜,入座時男友母親忽然哭了起來,說是她面前放的都是素菜,紅燒肉之類的都放比較遠,一定是存心不讓自己吃肉。從這件事多少可以看出這個母親的心態,不是存心找碴就是對兒子的佔有慾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朋友告訴我,男友以前也交過女朋友,都是被他母親逼著分手的。這樣苦苦掙扎了五年的感情,再怎麼小心維護還是無疾而終,朋友心力交瘁幾乎得了憂鬱症,每天就是躺在床上面對著牆不發一語的掉眼涙。

取悅型為了討好對方,有時卑躬屈膝到忘記自己也是有尊嚴有價值的人。


迷惘型(Vacillator)-焦慮B型

渴望很多的愛與關懷,傾向於強烈情感的連結,極度敏感易受傷,沒有安全感恐懼被棄,主觀意識強不能控制情緒。

迷惘型照字面來解釋就是不知道該做什麼,很多會翻譯成搖擺型,也就是搖擺不定之意。這一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比較難相處,因為他自己也無法理解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我自己本身是做兒童教育發展的,除了嬰幼兒之外,也遇見各類型家長,看他們對孩子的態度和教養方式,多少看得出他們本身在親密關係中是什麼類型。


有一位俄國媽媽來我的中心參觀,看到環境很滿意,就開始了一連串的相關問題。


「有多少小孩,小孩容易傳染生病嗎?」,我說我們最多只收6個小朋友,有傳染性或是發燒的,都必須在家中休息經過評估退燒後才能回來。

「室內空氣不流通比較容易生病。」,我說我們每天都會開窗讓空氣流通。


「應該常常帶小孩到戶外玩!」,我說天氣好的話會帶到戶外玩。

「可是在戶外玩容易生病。」,我說不會玩太久,會適時回到室內。


「可是室內空氣不太流通容易生病。」我說我們每天定期開窗


接下來的談話也不必贅敍了,她一直繞著圏子問同樣的問題。我和她只是老師和家長的關係,大家都是維持基本禮貌在溝通。大家可以想見如果在親密關係中,不論是配偶還是兒女,去掉基本禮貌再加上質詢的態度和重覆的問題,可能會産生一些磨擦!

迷惘型的人格因為無法把握自己的重點,習慣把問題都丟到對方身上,也就是說一直拿小石頭丟對方,被K的人會善罷甘休嗎?這是迷惘型必需思考面對的問題!


掌控型(Controller)- 紊亂A型

憤世嫉俗極度主觀,不信任仼何人,逃避現實害怕失控,不接納任何建言也看不起他人,自我中心唯我獨尊。


掌控型的人在一般關係中不容易看出來,有些天生氣質比較平和或是善感的人,他們會以謙遜的態度包裝起來面對人事物。日子久了,才會感覺到他們以包裝之下的挑戰,試圖主導影響對方的立場和看法。


掌控型和被害型的內心都是比較紊亂的,也就是說掌控型和被害型其實是一體兩面,在面對自我時的真實心態只有本人才會知道。近代史上有一位知名人士就是掌控型的。

他是父親第三次婚姻所出,也是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中間的孩子,父母感情不睦也不太重視他。他從小長得蒼白瘦弱不受重視,個性沉默寡言,膽小怕事,功課又不好,在學校也被同學排擠欺凌。像這樣成長過程不太順利的孩子,自然心中充滿怨恨苦毒。他在中學時代接觸到歐洲歷史和種族的變遷的影響,很快變成政治狂熱份子,一旦得勢大權在握,就對不同種族大開殺戒。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此人就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殺人魔希特勒!


以希特勒對猶太人趕盡殺絕的手段看來,心中怨毒之深,可能是童年陰影的投射存心報復所致。


受害型(Victim)- 紊亂B型

不信任人,自怨自艾自我形象低落,徘徊於逃避與接納之間,無法認清事實與想像,沉溺於自憐情緒中。


受害型的人格特質不見得是旁人所賦予界定,很多都是通過自身個人想像塑造出來的,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被害妄想。


以前有個同學,我也同時認識他的哥哥姐姐,他們年齡接近各差一歲,姐姐非常聰明靈活,功課也很好,哥哥中規中矩,也是很用功。我的同學比較內向害羞,走路時總是低著頭,不太跟人交往,真的迫不得已要和人說話,也是目光閃爍,言不及義。

我認識她幾年,發現她很少和同學交流,總是自己一個人,同學們也不太搭理她。後來有個學期我們有兩節課同班,慢慢也開始會說點話。我跟人交往一向很自然,不會有什麼設限,有人找我我就跟他說話,就算沒人找我,我有事時也會主動找人說上幾句。可能就是因為這種態度,她認為我應該不是那種會霸凌同學的人,慢慢就跟我熟了。

剛開始她只是問功課,日子一長,她慢慢說起自己的私事,言詞中很多負面情緒,不是抱怨家人對她不好,就是抱怨同學對她不友善,老師對她不公正。我試著給她一些建議,她也不太聽,每天抱怨的都是一樣的事,描述她自己有多可憐,我剛開始還耐心聽著,聽久了也覺得有點煩。


那時我除了功課還要忙著打工賺學費,實在沒什麼時間給她,她就養成一個習慣,每天傍晚打電話到我家找我。當年沒有手機行動電話之類的,電話都是固定在一個地方,她每次打電話一打就一丶兩個小時,我就得待在原地一直聽她抱怨不能做任何事。弄到後來,她一打電話來,我就頭痛。我發現她只是要找個人來倒出她心裏的垃圾,可是我也很忙,沒時間一直當她的垃圾桶。


後來因緣際會我又認識了幾個類似性格的朋友,發現受害型人格的最大特點就是有強迫性的行為,強迫人聽她的"悲劇人生",並且沉浸在這種習慣中不可自拔。

依附型態在面對普通朋友和大庭廣眾中是不太明顯的,只有在面對比較親密的關係如家人,配偶,子女身上才會真實顯示出他的行為模式。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自己的依附型態,可以上網査詢

www.howwelove.com,上面會有測試。測試完會提供不同型態的百分比,取最高的幾個百分比即是個人的依附型態。當然這個測試因人而異,很多答案也許不是你想聽到的,但是如果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這個測試可以作為深入了解自己的參考依據。

*參考資料 www.Howwelove .com


哥林多後書3:17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


傳道書3:11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問題思考


1 我比較像是哪一類型的依附型態 ?我幼年時的主要教養人和我有良好的互動嗎?


2 我和親近的家人朋友相處愉快嗎?成年之前的我,在面對親密的人和現在有何不同?


返回[ 出版著作 ]目錄 >> 1000. 出版著作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心理建設 ]目錄 >> 1000. 心理建設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親職教育 ]目錄 >> 1000. 親職教育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生活隨筆 ]目錄 >> 1000. 生活隨筆目錄 (tangtanglife.com)

Follow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0 by 唐唐的熖火人間.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