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utumn%2520leaves%2520on%2520a%2520trail_edited_edited.jpg
唐唐的焰火人間
Blog
部落格: Blog2
  • 作家相片: Juliet Tang 唐圓麗
    Juliet Tang 唐圓麗
  • 2021年5月7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2022年7月31日

依附型態傷害 情緒傷害 高敏感度 我們為什麼會被傷害?人生來就是群居的動物,我們生命中最初經驗到被接納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及家中的成員。但是與人相處時不同的思維和期待,所做出的行為,如果不能被人接受或被了解就會帶來挫敗感,因此我們最主要的傷害很多都是來自於親密關係的接觸。親密關係的傷害也就是我們上一章談到的,如果依附型態和被依附之人的期待有落差,結果就是被拒被傷害。還有一種傷害叫做情緒傷害,情緒傷害很多是沒有特定的對象,也不一定有具體行為,而是自身經驗的情境中帶來的負面感受。 依附型態傷害 我們上一章已經簡單敍述過依附型態的行為模式,這幾種行為模式在經驗到不愉快的場景時反映在行為上,可能會帶給對方痛苦的感受。 逃避型 沒反應或是反應冷淡,注重問題不關心人,忽略對方感受和情緒,對人的錯誤缺乏體諒。 兒子開車撞到電線桿,飽受驚嚇後回到家,父親完全不關心兒子的心理狀態或受傷與否,而是責罵兒子的不當駕駛,損壞車子還要負責賠償。 取悅型 為取悅對方而扭曲事實,淡化問題,過度承諾而無法做到,不能面對問題,優柔寡斷。 媽媽帶女兒出門,女兒看到新奇有趣的玩具想要,媽媽不答應,女兒馬上躺地上撒賴大聲哭鬧,媽媽無法安撫,只好答應買糖和冰淇淋作為交換條件。 迷惘型(矛盾型) 完美主義期望過高,雙重標準習慣貶低對方,不接受對方的行為看法,主觀而無法自省,容易暴怒。 有一段摘錄自某劇的對話很經典: 你要不要去健身房? 「你是不是嫌我胖了!」 不去就算了! 「為什麼又不去了?」 不想去了! 「我看你是想藉機勾搭健身房的美眉吧!」 無言以對。 「為什麼不說話了?」 不想說! 「為什麼不想說,你給我說清楚!」 你聽我解釋…。 「我不要聽,我不要聽…。」 掌控型 用苛刻言語貶損恐嚇對方,堅持自己永遠是對的,不屑關心對方感受,為自己不良行為找藉口。 幫派老大常常利用毒品控制基層成員,或是威脅傷害對方家人,以達到嚇阻作用,並操控其做一些不法之事。 受害型 不能保護自己,忽略對方錯誤,為對方找藉口,把所有過錯看為自己責任,害怕被棄,不惜代價用盡方法留住對方。 夫妻或情侶因故相處困難,一方想離開以終止關係,另一方不願面對,不惜以跳樓或自殘方式威脅對方。 以上操控型和受害型很多反應都比一般要戲劇化,因此也是社會新聞和影劇中常見橋段。 在一些以情感為基底發展的團體中,像是家族親友聚會,或是姐妹閨蜜好友的小群體中,如果有什麼衝突發生,很容易就看出各種不同依附型態的行為反應。逃避型一般是置身事外靜觀其變,取悅型會焦慮的盡量安撫化解,迷惘型多半是無厘頭的生事者,掌控型會有意無意的主導到他想去的方向,受害型會擔心是否自己惹的禍。 逃避型-逃避型:兩個人各做各事靜悄悄。 逃避型-取悅型:一個只想獨處,一個拼命敲門。 逃避型-迷惘型:一個關門避禍,一個無理取鬧。 逃避型-掌控型:一個置之不理,一個獨斷其事。 逃避型-受害型:一個不理不睬,一個沮喪自憐。 我從事婚姻諮商十多年的經驗中,最常見的類型是逃避型和取悅型的搭配,幾乎佔所有類型組合的2/3。因為這兩種類型人的個性完全相反,在初遇時很容易互相吸引,但是當蜜月期過後,雙方又回到自己慣性行為,當初吸引對方的特點都變成缺點。最熱鬧的類型當屬雙方都是迷惘型(矛盾型),這種類型的人,像划船原地打轉,無法走出困境。現實和想像纏繞一身,到處都是地雷,莫名其妙就會引爆,閒雜人等切勿靠近! 不論是哪種類型,每個人都只站在自己角度看事情,並且認為自己是對的,看不見對方的需求。誤解加上衝突,愛恨情仇累積到一定程度,痛苦於焉產生。這就是不同依附型態所帶來的傷害。 情緒傷害 情緒傷害是沒有特定人事物,也沒有任何特定行為,而是當事人受情景影響所感受到的負面情緒。 朋友任職護士的醫院,有一天年邁老太太病尚未痊癒,就堅持要辦出院手續。一問之下才知原來是和她同房的另一病患,探訪人潮絡繹不絕,談笑風生一片歡樂。老太太自傷孤身一人,老伴不在,兒女都住得很遠,沒有什麼人前來探望,相形之下情緒低落覺得難受,因此想提前出院回家。 朋友的兒子功課很好,大學申請到東部名校,剛開始是喜事一樁。開學前把兒子送進學校宿舍,安頓得當,夫妻二人搭乘當天飛機回家。第二天先生照常上班,朋友走到兒子房間,看著收拾整潔的書桌和乾淨的床位,不禁悲從中來。想到孩子長大離家上大學,以後畢業找工作,接著成家立業,再也不會回到小時候那般整天在身邊打轉,撒嬌耍賴的情景,頓時紅了眼眶! 以上二例完全沒有外力介入,因為當時情境所引發的負面情緒,就是所謂的情緒傷害。我們成年人經歷的情緒傷害,可以靠著自省能力,或是和有相同經驗的朋友交流,找到情緒出口,可是年紀比較小的小朋友就不同了。 聽過一個例子是朋友的同學小時候的經歷。她小時候家境剛開始算是相當不錯,但是後來父親和人合資做生意被騙,欠了一大筆債務。為了躲債常常無預警的說搬家就搬家。她說記憶中上初中高中的六年當中,至少搬了十一次家,她小時候交不到太好的朋友,因為才相識就要離別。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昏暗的室內燈光下,她自己一人坐在餐桌前做功課,周而復始無止盡的寂寞包圍著她。 小時候的情緒傷害因為自己無法疏導,會一直深藏在記憶深處慢慢擴大,然後在生命中最脆弱或是午夜夢廻時忽然顯現,再一次感受當初的痛。 高敏感度 除了情緒傷害之外,還有另外一種痛,叫做高敏感度情傷。高敏感度的人在群體中並不少見,很多高敏感度人的天生氣質就是善感型。 這類型的人一般情感都很豐富,看到秋天的落葉或是枯萎的花木,都會聯想到別離或是人生聚散無常之類的場景。有時人家不經意的一句話,他們也會解讀成不同含意。高敏度人常常感覺自己不被了解,不被重視,其實有時並非事實,而是自己的期待和現實生活無法接軌,但是他們經歴的痛並不亞於其他情傷。 我女兒去日本交換學生時,我和日文老師是他們的監護人。我因為不懂日文,只能用英文分享感言,當地政府就請了一位會英語的日本女士來當我的翻譯。我們算是談得來,因此放假不需翻譯時,她也常常來找我談天或帶我出去走走。她跟我說日本這個民族看起來彬彬有禮,其實整體是很壓抑的。他們從小受的教育就是要服從、有禮,即使有任何委屈不滿,都要自己吞下不可以自由的表現出來。所以日本不是一個快樂的民族,因為顧慮太多,怕做錯事說錯話,每個人都活在戒慎恐懼中。我後來從和當地人的相處中也感覺到了,很多事情我們覺得其實沒什麼,在他們眼中會視為不得了的大事。這個民族的高敏感度不見得全是天生,而是後天壓抑養成的結果。 另外一個例子是看過古典小說「紅樓夢」的人都知道的。書中女主角林黛玉因自幼失怙,投靠親戚家居住,雖然錦衣玉食,也有一班姐妹小友為伴,但是心中苦悶無人理解。林黛玉因身世坎坷,再加上身體虛弱和寄人籬下的無奈,塑造了她悲覌的人格特質,雖與賈寶玉兩小無猜情投意合,但是高敏感度的性格控制了她的一生。大家最熟悉的橋段莫過於"黛玉葬花",後來又因感情受挫鬱鬱寡歡吐血而亡,結束了她悲劇的一生。反觀本性恬淡無求的薛寶釵和凡事為人著想的襲人,因個性差異反而造就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如果想要了解什麼是高敏感度,也可以在網上查詢"高敏感度HSP",網路上也有簡單測試,得分六十以上就是高敏感度。我有一個朋友,常為一些芝麻小事和先生吵鬧不休,她不了解為什麼常常一件簡單的事,她的先生就會有很多聯想和顧慮。我建議他們去做一下測試,做出來的結果她是15分,先生是70分。一個大剌剌,一個小心翼翼,南轅北轍的個性,可以想見生活中大大小小事都會成為衝突的導火線。 詩篇55:12,16 原來不是仇敵辱罵我,若是仇敵還可忍耐。 至於我,我要求告神,耶和華必拯救我。 羅馬書15:1 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待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 問題思考 1 我曾經被親近的家人朋友傷害過嗎?我在自處時如何撫平自己的傷口? 2 我比別人更容易受傷害嗎?我常常覺得對方說話的內容, 隱藏著不同的訊息嗎?

返回[ 出版著作 ]目錄 >> 1000. 出版著作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心理建設 ]目錄 >> 1000. 心理建設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親職教育 ]目錄 >> 1000. 親職教育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生活隨筆 ]目錄 >> 1000. 生活隨筆目錄 (tangtanglife.com)

  • 作家相片: Juliet Tang 唐圓麗
    Juliet Tang 唐圓麗
  • 2021年5月6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已更新:2022年7月31日

自我檢視 自我破碎 自我重整


「吾日三省吾身」這句話出自我國著名的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子所提,意為每天每個人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盡心盡力,有沒有誠信⋯等。大多數的人可能會在每晚入睡前,稍微想想今天發生了什麼事,自己都說了什麼話和做過什麼事,做得合不合宜,這個就是三省吾身。 這裏所說的自省能力和「吾日三省吾身」,基本道理差不多,但是程度上略有不同。「吾日三省吾身」只省察最近的行為;自省能力是希望回朔自己的過往,並且找出以往那些人事物是如何影響並塑造成今日的我。簡單的說就是想想我今天行事為人為什麼是這樣,有沒有辦法回到過去找出原因! 自省能力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需要自我檢視,看看自己內心有些什麼意念、價值觀,是怎麼來的。第二階段要破碎自己,去蕪存菁,把好的留著,不好的去掉。最後一個階段是自我重整,用新的視野看待世界和自我的關係,並且重新出發! 自我檢視 接受自己的特點 特點就是自己本身有別於他人的個性和行為。 大學時代參加團契,每逢新學期都有很多新同學加入,因此在迎新會中需要自我介紹。當時有位輔導提到他的另一半時,他說他的太太是一個沒有特點的人,大家聽了都嚇一跳,不懂沒有特點是什麼意思,也聽不出這話究竟是藵是貶。輔導解釋了一下,譬如一個人的特點是剛強,可能就缺少了柔和,一個人什麼都能配合,可能缺少的就是原則。我想了好久終於想通,原來沒有特點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做人的道理。 反求諸己來看我自己,我本身是個很有效率的人,行事說話都很快,可是忙中容易出錯,常常會忽略了細節。因此我的特點是很有效率但是不夠細心。 本意良善忠心,雖然過程不順,並不代表失敗。 相信每個人在生活中處理人事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有經驗過事與願違的難堪。 十多年前我的表舅住在台南,因為經常頭痛,檢查出有腦瘤,約好時間要在南部醫院開刀。當時我舅舅在台北當醫生,認為北部資源多,醫術也較好,應該到台北開刀。徵求我表舅同意後,就在台北多方奔走,安排醫院和操刀的醫生。可是就在我表舅預備北上開刀的前幾天,因故腦瘤破裂送醫不治。我舅舅得知消息後難過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一再的自責,如果當初表舅留在南部開刀就不會發生憾事了。 我舅舅完全是好意,希望給表舅一個最好的醫療環境,雖然天不從人願,但並非舅舅的錯。我相信表舅在天之霊也不會怪責舅舅,舅舅也不需要太過自責。 身心靈主觀的經驗,了解情緒的源頭。 我一直記得小時候每天早晨外婆牽著我的手,穿過校園迎著晨曦一起去買菜、外公掘了一株含羞草種在盆中給我玩,黃昏時還帶著我在前院修剪七里香。上小學回到父母家,爸爸每天煮好吃的飯菜給我帶便當、騎腳踏車載我去市場買東西、媽媽用創意擺設午後的點心給我們吃,用縫紉機做漂亮裙子給我和妹妹⋯。童年時光的點滴都是家人帶給我的溫馨畫面,感謝我的家人們對我的包容愛護,因此我的人生態度一直都是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 但是並非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幸運。我有個朋友的母親是老師,為了面子問題,對她功課的要求非常嚴格。每天放學後坐在面對街邊的窗口寫功課,如果不合母親的標準就會挨打挨駡,走過窗口的同學隣居經常看在眼中,她覺得非常丟臉。好幾次都是功課做不好,媽媽把她趕到大門外罰站,她怕同學們看到,就躲到門邊一個柱子後面一直站到天黑。這期間她感受到的是孤單寂寞羞辱被拒無望的情緒,一直等到奶奶出來找她,她才感覺到一絲溫暖。 這樣的情緒一直揮之不去的跟隨著她到成年。每當碰到有人大聲說話,語氣嚴苛,即使不是針對她,她也會很快連結到童年時那段不愉快的場景! 探索自我,誠實面對自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我的女兒從小就是個完美主義者,畫畫寫字一絲不茍,只要有一點差錯,一定擦掉重寫,因此寫功課都要花雙倍的時間。稍長出門打扮也是一樣,頭髮不容一絲雜亂,衣著鞋襪妝容搭配一定要協調。曾幾何時,我們忽然發現她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凡事講究了,一問之下才知她的變化也是有段心路歷程的。 她說她有一次在玩陶瓷,做了一隻長頸鹿,但是長頸鹿的一隻腳,重做了好幾次還是歪的,她開始覺得有點急躁。一邊修正一邊想的時候,忽然一個意念臨到她;她想到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但是這個美好也是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變得完美。她繼而想到她自己也是不完美的,為什麼卻凡事要求完美?她從此也學習更多的包容自己,多給自己一點時間,讓自己慢慢在歴練中成長! 自我破碎 寬恕自己以減低挫敗惑。 有一位朋友心中一直對自己的妹妹覺得歉咎。小時候五、歲左右,爸爸帶她們去公園盪鞦韆,盪著盪著越來越高,爸爸怕危險叫她停下來,她不聽,想要再盪高一點。爸爸伸手去拉鞦韆,不小心拉得猛了,鞦韆撞倒在旁邊的妹妹,妹妹跌倒被地上的尖石劃到額頭,頓時血流如注。妹妹被送到醫院急救,縫合傷口後在醫院住了一晚,幸好沒有腦震盪,第二天就出院了。額頭上的傷慢慢癒合,但是從此以後妹妹額上多了一道傷疤。 為了掩蓋那道疤痕,妹妹習慣留著瀏海一直到現在。雖然父母並没有特別責怪她,但是偶爾提起兒時的這場意外,又看到妹妹的瀏海,她心中總是感到內咎。她總在想,如果當初鞦韆不盪太高是否妹妹就不會受傷。 這個意外發生在她年幼之時,五、六歲的年紀本來就不太懂事,嚴格說來父親也有部分責任。如果能把往事放開,藉由別的方法補償妹妹應該會更有意義吧! 寛恕傷害你的人事物 有一個女孩小時候臉圓圓的非常可愛,她其實並不太胖,但是因為臉上五官眼睛、小嘴都圓圓的,加上身體也圓,大家都叫她小胖妹。這個外號聽起來很可愛,家人朋友都習慣這樣叫她,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可是這個外號在她內心留下陰影。她說她自記事以來,"胖妹"這個外號,讓她覺得自己真的很胖,尤其上初中,懂得愛漂亮了,這個外號一度讓她很自卑,因此有點自暴自棄,越吃越胖。 她的自我形象不太好,雖然嘴裏不說,但是心裏對自己一直很不滿意。到現在如果有人叫她少吃點要多運動,她心裏就會想,是否人家嫌她胖了,這個就是我上一章提到的情緒傷害。她認為大家從她小時候就把"胖"這個形容詞像植入晶片一般的植入她的腦中,讓她在成長過程中一直想要減肥。她的減肥方式一度影響到健康,每次吃東西後就有罪惡感,高中時代她因自覺肥胖,自我形象不好,每餐吃完後會自挖喉嚨把食物吐出,還得了厭食症,幸好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已經好轉。 小時候隨口叫的外號,造成的後果不是他們當時可以預見的。後來她的父母向她道歉,她才慢慢解開了困擾多年的心結。 完美主義,強迫對方配合自己的時間和節奏 上面提到我二女兒是完美主義的傾向,但是她的完美主義是對自己,並非要求別人。這個跟天生氣質的強弱有關係,我二女兒天生氣質是平和型,因此她只對自己要求。如果天生氣質融合了成就型和挑戰型,或是成長過程中經驗過太多的檢視和挑剔,自己無形中就會養成要求他人的習慣。 完美主義者的立意其實是好的,比方說家中擺設乾淨整齊,不能亂丟衣物襪子,收拾雜物有始有終,不會做到一半就放下不管。但是如果是公事,老闆交代的工作需要各階層分工,要做到完美才放手,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大學畢業後在廣告公司工作過兩年,廣告公司是這樣分工的;行政部門拿到産品決定行銷方向,交給文案設計內容,內容寫好再交由設計部美工,美工設計需要文字底襯不同色,要交由外包工廠打色打字,再一層層往上交才算完成任務。這些工作都有時限,如果在一個部門停留太久,或是上層覺得不夠好,屢次發回下層重做,其他部門都得停擺,後果就是得罪客戶。而且每個人手上同時都有好幾份不同客戶的工作,不可能為A客戶設計完美,而延誤B客戶和C客戶。 完美主義在現實生活中不但行不通,而且等同於迫害別人而不自知,更容易引發衝突。我們是否也可以放慢速度,試著配合一下旁人的步伐,有時和諧的氛圍會比盡善盡美更珍貴。 看見自己的極限,才能體諒別人 很多事看起來容易,真正做了才知道辛苦,正所謂"看人挑擔不吃力"。 記得多年前,我在教會仼詩班指揮,有一次我選了一首詩歌讓詩班練,好不容易四聲部練好,合聲聽起來很和諧,慢慢再加上大小聲和呼吸休止的細節,整首歌差不多接近完成。大家求好心切對速度有些要求,有人覺得應該唱快一點會比較活潑,也有人希望唱慢一點比較能表達感情。我們不同速度都試過後決定走比較適中的路缐,大家都一致認為速度慢一點比較好唱, 可是我總覺得要再快一點才能唱出那首歌的精神。我不太了解為什麼快一點會不好唱,所以我在指揮的同時跟著詩班一起唱,我終於了解大家所說的"不好唱"是什麼意思了。 原來這首詩歌我們已經決定了什麼小節呼吸,什麼地方休止,速度只要快一點,所有應該呼吸的地方全都顧不到。急促的呼吸下有人快有人慢,下一句出來就很不整齊,很零亂。我如果只管指揮不跟著詩班唱一遍,我永遠也不會知道大家所碰到的困難,但是因為我下去唱了,這才發現原來我自己也做不到我所要求的速度。 自我重整 有身在彼岸的自覺,用新的視野看待世界和自我 就像搬家一樣,我們會把所有傢俱用品雜物都處理得當後,先將用不著的東西捐出去,留下来的東西就收拾整齊歸位。我們內心的世界也是如此,把我們過去到現在積存在心中所有的思想、信念、習慣,都拿出來攤開放在我們的面前檢視一遍,有時甚至要好幾遍才能檢視完成。 我們習慣把美好的回憶、曾經珍惜過的人事物、好的信念和價值觀全部留下,而那些不愉快和帶給我們痛苦煩惱的事件,就讓他們隨風而去。 美好的人事物可以滋潤我們的生命,同樣的,讓我們覺得挫敗的經驗,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養份。這些養份也許不是我們所喜歡的,但是會幫助我們成長,增加我們的靱性並擴張我們的境界。 調整辨識自己的需求 人在順境的時候總是昂首挺胸闊步行走,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不小心就會得意忘形,氣熖高張。就像是投資對的房產,價值翻倍時揮金如土,反而忘記了股票賠本時的悲慘潦倒。 明天的日子如何,我們無法預知,如果際遇不如預期中順遂,也不要垂頭喪氣灰心失志,認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之人。因爲雨下久了一定會停,要相信雲的上面就是太陽。 我們真的需要別人的肯定和讚美嗎?還是想要從對方的認同中得到安全感,我們的安全感的源頭在哪裡?不要失去起初的本心,保持內心的平靜安穩,並清楚知道自己是被造之物,要像連接在葡萄樹的枝子一樣,從愛的源頭吸取養分才能重新得力。 常常與自己對話,解讀內在動機 有一個印地安人受過高等教育,在紐約市區找到好的工作。有一天印地安人和他的同事在街上行走,街上車水馬龍,人聲嘈雜;印地安人忽然跟同事說,你聽,有蟋蟀的聲音,同事說怎麼可能?印地安人說我證明給你看,就掀開路邊一塊石頭,下面果然有一隻蟋蟀。同事佩服得說,你的耳朵真靈敏,印地安人說,我從小在印地安保留區生活,在靜謐的大自然中,多麼微弱的聲音都聽得到! 多變的世代和繁雜的俗世中,我們有沒有機會沉澱自己的心,想想我們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為什麼恐懼,為什麼沮喪,為什麼時而歡喜時而暴怒,這些出自於內心深處的情緒反應,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自我檢視、破碎到重整的三部曲,不是一次性的行動,而是時時需要停下腳步來省視自己。每個人都有進步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需要時間來成全,而每個人需要的時間又都不同,如果我們能夠給自己時間,願不願意也給別人足夠的時間來完成他內心的沉澱! 哥林多前書5:17 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箴言10:12 恨能挑起爭端,愛能遮掩一切過錯。 問題思考 1 我曾經靜下心來聆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嗎?我知道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嗎? 2 我常常私下檢視自己的想法行為嗎?我在心中是否曾嘗試接納一些不合己意的人事物?

返回[ 出版著作 ]目錄 >> 1000. 出版著作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心理建設 ]目錄 >> 1000. 心理建設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親職教育 ]目錄 >> 1000. 親職教育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生活隨筆 ]目錄 >> 1000. 生活隨筆目錄 (tangtanglife.com)

  • 作家相片: Juliet Tang 唐圓麗
    Juliet Tang 唐圓麗
  • 2021年5月5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2022年7月31日

天生條件 社會地位 品格操守


前幾章已經簡述過,人因為天生有依附親近者的需求,因此無法離群獨居。在群體中適應得好的人,看起來能說會道,左右逢源,無往不利,但是那是真實的自我嗎?人天生渴望被人肯定,被人接納,為了得到好的評價,努力追求個人成就以符合這個世代的期待。過去行為得到的好評,決定了我們的自我形象,因此我們很習慣的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觀感上。


依靠別人條件式的肯定,剛開始可能會有暫時的滿足感,但是一再為了外界的認同而努力,在內心深處不見得會有真正的平安,也紊亂了自我形象,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捆綁和焦慮。


在群體中能自在的與人相處,即使有人和他意見不合信念不同,也能夠彼此尊重而處之泰然,不會感到焦慮,他的自我形象必定是好的,也說明他肯定自我的價值。


說到自我價值,我們可以先談談什麼是價值,價值就是一種公眾所認為的成就。要達到某種成就需要有好的條件,因此每個人在世都在努力追求加碼自己的條件。人的三種條件;天生條件、社會地位和品格操守,堆砌成我們在人眼中的價值。


天生條件


我們的身體髪膚受之父母,遺傳因子決定了我們的高矮胖瘦、膚色、髮色、五官、長相。天生條件雖然不可改變,但是現在流行整型,很多人對自己長相不太滿意,只要有錢有勇氣;有人墊高鼻樑、有人割雙眼皮、更有甚之會削骨改變臉型。


上次看新聞有一個韓國男生不満意自己的長相,已經動過二百次刀了。他說未來只要有可能,他會一直動刀改善自己的外貌。看他手術前的長相其實並非太差,如果一個人甘冒風險動了這麼多次手術,對自己還是不太満意,根本上應該是內心出了問題!


除了我們的外貌長相是天生之外,有時天生條件也會有附加價值。譬如說有個富爸爸;口含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男生都是高富帥,女生都是白富美。富字當頭人人稱羡,一生衣食無慮,也不需像我們平民百姓要為生活奮鬥,為五斗米折腰。

因為天生條件不能改變,再加上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樣,出生於小康之家,無甚附加價值可言,於是聰明人就想出了如何出人頭地的方法,那就是投資"社會條件"!

社會地位


要有好的社會條件,第一件事就是取個響亮的好名字。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直接一點,名字就叫龍或鳳。男生名多半圍繞著"英雄豪傑"來取名,女生名就是要"美慧嫻淑"。我從小到大認識的朋友當中就有好些直白了當的名字,像是 聰明、英俊、美麗、可愛!


取一個讓人有好印象的名字還遠遠不夠,接下來最重要的是如何增加產品的內涵了。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是某些促銷補習班/課後輔導的廣告台詞,真的是道出了為人父母的心聲。


除了排隊報名明星幼稚園、明星小學、考入明星初中和高中外,孩子在補習班和課輔要補習的課目可多了;數理化是一定要的,英文的詞彙,語法也非常重要。此外要申請到好的大學,課外活動的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我們在美國,華人父母很多都讓小朋友學樂器,我們可能是被那句"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給洗腦了,幾乎每個我認識的孩子都會鋼琴或是小提琴!另外還有學跳舞、下棋、武術、溜冰、體操、籃球、⋯很難一一列舉。


好不容易申請到有名氣的大學,學的專業也必須要有說服力,最熱門的學院莫過於醫學院,理工科和法商學院了!


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從小都是讀私立學校,功課也很好,大學申請到哈佛,真是令人羨慕。有人好奇問她唸什麼專業,她說是唸幼教,大家聽到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臉都垮下來了。背後就有人議論既然申請到名校,為什麼不唸"好"的專業,花這麼多錢只唸個幼教多可惜。可見大家都有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唸賺錢多,薪資高的專業才是所謂的"成功"!


從名校出來後,還要進到知名大公司,我們住在矽谷,學理工的人多,最有名莫過於進蘋果、谷歌、臉書這樣的大公司。薪資高再加上福利好,就此平步青雲,升官晉爵指日可待,住豪宅開名車,更妙的是日後與名門望族結親家,真是面子與裏子都有了!


品格操守


天生條件和社會地位是看得到的,可以讓我們過上優渥的生活,相形之下,品格這種說起來虛幻,眼看不見,手抓不著的東西,究竟在我們生命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我們先看看 聖靈所結的九種果子 :

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這九種果子可以說是行為,同時也是內在生命自然的流露,就像是磨好的鑽石的幾何平面,每個平面晶瑩透亮,結合一體,照亮我們的生命,也吸引許多正能量的人來接近我們。

我的外公自幼失母,他的父親有一個工廠,廠裏很多女工,外公幼時長年和女工相處,個性非常謙和溫順。他在中日抗戰時是空軍負責駕駛轟炸機,有一次出任務要炸日軍一個據點,往下看見到處是中國百姓,他們看到是國軍飛機,都在下面歡呼,我外公心一軟不忍心投彈,把炸彈卸在海中,回去自然受到處分。他到臺灣退役後當XX煙酒所長,體恤員工的健康,每每自費添置一些海棉水盆,以免員工以口水沾粘標籤致病,每當員工生活上遇見困難,也總是盡力幫助。他因為生性廉潔絕不收賄,擋到上位者的財路,因此被拔官,離開之時兩袖清風,員工都流下眼淚不捨他離職,合資送他風扇,他也不敢收。

後來他在中興新村省府袐書處服務,我那時已記事,記得閒時散步經過員工宿舍,到處都碰到熟人招呼。一直到他晚年退休,總是有絡驛不絕的朋友上門探望,不是以前的同袍部屬就是學生。生活中即使有什麼磨難,我從未見過外公疾言厲色怪責別人,總是恬淡自如的幫人解決問題。我手邊還有一本他的手抄小册,寫滿了為人處世和自我勉勵反省之事。


人的一生過後留下什麼是最令人懷念的,應該不是名利也不是功勲,而是良善品格所帶來的溫暖回憶吧!


主耶穌從來沒有因為一個人事業成功或是豐功偉業,而更愛他。衪公平的愛每個人,對於身居高位或是失敗者並沒有差別待遇。世俗的眼光是看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來決定對我們的評價,但是那並非人真正的價值。兩張票面同為一百元的鈔票,並不因為一張稍有損壞髒污,就比不上另一張潔淨整齊的價值。


一個人如果總是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的肯定上又得不到滿足,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是自卑、自憐、自暴自棄、孤立、退縮、憂鬱自残。


我有一个朋友非常优秀,在名校读到博士以后也找到高薪工作,父母就以同样的期望投射在他的弟弟身上。弟弟的资质性向和哥哥都不一样,父母并没有识到这点,他为了不让父母失望,捨棄自己想要的專業,勉强读到博士。好不容易拿到学位已经精疲力盡,父母覺得既然畢業就要積極找好的工作,又逼著他到處申請工作面談。弟弟經過幾次面試找到不錯的工作,但是因為有哥哥做比較,父母還是不滿意,認為他可以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常年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下,又達不到父母親的期望,精神壓力太大致使他整個人崩潰。後來他不能開車不能正常的社交,更不要說去工作了,整日神志不清喃喃自語著家人聽不懂的話,到現在已經十多年了,生活無法自理,完全要靠老父母照顧。他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也許在那個沒有壓力沒有比較的世界中,他的心智才能自在的遨翔。

也有個性比較強勢者,情緒累積到極限,會造成破壞性行為。


新聞常有報導反社會性人格引發的事件,如亂槍掃射或是開車隨機衝撞傷人。反社會性人格很多都是成長過程不順,又無法疏解糾結的情緒傷害,再加上各方面表現不能得到社會認同,自我形象紊亂,因而心中產生負面情緒,長期壓抑或有特別衝突的時候,就整個爆發豁出去了。


以上這幾種情況都是因為無法肯定自我,心中產生了心魔,墮入魔鬼的謊言所設製的䧟阱中。因此人生走到最後,人格的健全遠比社會條件要重要得多。


以弗所2:8-9

我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神從未說過,我們要做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祂才會接受我們。神的愛像陽光一樣無遠弗屆的照耀在世上每一個角落。在神無條件的愛和接納中,會帶來真正的平安和自由。神並不靠人的好行為來決定是否得到救贖,神已經給了我們生命的自主權,我們才能靠著神的救恩,發展出新的自我定位、價值觀和目標。


只要跟隨神的腳踪,祂的馨香之氣自然的吸引我們,沉浸在祂的愛中,我們必會越來越有祂的形象。我們要共同努力把這份無私的愛與接納傳遞出去,影響我們身邊的人,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


羅馬書12:2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查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問題思考


1 我覺得自己在神眼中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嗎?我會很在意別人對的評價嗎?

2 我會因為自己沒有做到父母親友所期待的事而感到焦慮嗎?我會企圖改變自己的人生方向以迎合大眾對成功的定義嗎?


返回[ 出版著作 ]目錄 >> 1000. 出版著作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心理建設 ]目錄 >> 1000. 心理建設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親職教育 ]目錄 >> 1000. 親職教育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生活隨筆 ]目錄 >> 1000. 生活隨筆目錄 (tangtanglife.com)

Follow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0 by 唐唐的熖火人間.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