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utumn%2520leaves%2520on%2520a%2520trail_edited_edited.jpg
唐唐的焰火人間
Blog
部落格: Blog2
  • 作家相片: Juliet Tang 唐圓麗
    Juliet Tang 唐圓麗
  • 2021年5月4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已更新:2022年7月31日

危機就是轉機

改變行為改變心

謹守界缐

展現誠意

耐心等候

順勢而為


為了維持社會的秩序和安定,人活在世上免不了要遵守一些社會制定的規則;以前封建時代有封建時代的法律,日子久了不合時宜,我們又重新制定,因此每個時代又發展出各自適用的法律。


有一次我看到新聞,美國麻塞諸賽州在吵著修改憲法,因為他們的憲法全書太厚,而且很多是上個世紀留下的老規條。譬如說其中有一條,是禁止牛車駛上大馬路,以免影響交通。大家聽到這個規定都噴飯不已,原因是牛車是上個世紀農業時代的產物,這年頭早就沒有人使用牛車,更別說牛車會行駛交通要道上造成堵塞。既然人制定的制度和規範會隨著時間的變異而因時制宜,可見我們所謂的傳統和某些約定俗成的習慣是可以被改變的。


不知大家有沒有不小心開車開到不通的路的經驗,當我們走進一條絕路時的反應都是即刻回頭,重新找一條可以通行的路,這其實就是一種改變。人生的路不也一樣,當你處世時碰到一個進退不得的僵局或是遇到瓶頸,不管是意念、心情、環境,只要做一點小小變通,也許路就通了。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因為改變就是轉機,改變能帶來新的視野。當然也有很多原因會讓我們佇足不前,多半是覺得改變不安全,覺得一動不如一靜,或是不知該如何改變。


危機就是轉機

我剛到美國時是初中畢業的暑假,分發高中時分到一個學校離家一個多小時的車程,而且還要轉幾趟車,不但如此聽說這學校位在治安很差的一個社區,有很多問題學生常常打架鬧事。我聽了心中害怕,實在是很不願意去那所學校,可是又不知道該如何做。有人告訴我,唯一的方法是去學區辦公大樓辦理轉學,而且動作要快,如果慢了,別的學校沒有空位也𨍭不成。


我當時才剛到美國二個月,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不通,但是為了扭轉劣勢,只好硬著頭皮上陣。打聽好學區辦公大樓的地址,轉了幾趟公車去到時,辦公室只有一個美國職員在場,我操著半通不通的洋涇濱比手畫腳說了半天,對方也不懂。正做沒理會處,旁邊剛好有一位中國女士經過,非常感謝她主動幫我翻譯,讓我填了一張申請表格,很快就轉好學了。這是我第一次真正像成人一樣處理事情的初體驗,過程比我想像中要顺利。我很慶幸當時我把轉學這件事付諸行動,如果當初我怕難,不敢去轉學,光是想到每天上下學花在交通上至少兩個多小時,我可能會更難適應在美國的生活。

另外一種情況是別人認為你應該改變,你只好勉為其難的做了更改,就像是在公司發新聞稿,如果老闆認為你寫的方向不對,發回叫你重寫,你就得照著老闆的意思重寫,但是那本非你心所願。發自內心的改變才能真正的持久。


改變行為改變心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冷",天氣轉冷或起風時,媽媽怕孩子感冒,都會不厭其煩的提醒小孩穿衣服,通常小孩嫌囉嗦不當一回事;叫一次不聽,叫十次不聽,叫一百次還是不會聽,為什麼孩子不聽,因為他沒有把話放在心上。


我也是那種天天叫小孩穿衣服,但總是功敗垂成的媽媽。有一天我找女兒做了一次懇談,從她自小發氣喘談起我的心路歷程;我的小女兒先天身體較弱,只要颳風下雨,她就一定發病,尤其是在冬天。小時候繳了全額學費給學前托兒班,總有一半的時間因病缺課。她只要一氣喘就呼吸急促胸口痛,晚上無法好好入睡,我也要整夜隨著她的氣息提心弔膽。為此我還特地買了輔助機器幫她在家噴藥,免得一天到晚掛診看醫生。除了天氣的變化會發氣喘,到人家家玩碰到有貓或兔子的毛也過敏,氣喘之外還會臉紅眼睛腫,送過幾次急診,一直到初中左右才慢慢好轉⋯。


她聽了以後有點動容,才真正了解到我要她多帶衣服的用心。自此之後,她只要出門都會主動告訴我她帶了外套,車上也隨時放著外套以備不時之需,出遠門時也會隨身攜帶氣喘藥,好叫我放心。


約翰一書4:18

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就事論事好解決,但是牽涉到人就會有很多變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一不小心就會引發衝突。要毀掉一段關係很容易,只要各持己見,各行其路,本來只是小事一椿,因互不相讓慢慢發酵演變為大事。衝突不但導致關係破裂,甚至 心生報復起於行的攻擊行為,在社會新聞中屢見不鮮,像是男女朋友反目成仇,兄弟之間因錢失和,甚至因無法達成目的的怨恨使人失去理智,憤而自戕或波及無辜路人。如果我們在日常行事為人上,能多花一點心思為對方著想,一些小小的讓步,也許會創造出一個意想不到的局面。


謹守界線


一個朋友的兒子生了孫女,兒子媳婦上班,她樂得自告奮勇充當保姆,剛開始自是皆大歡喜。等孩子漸漸長大要吃副食品了,媳婦主張買市面上的副食品餵食,又方便,營養也均衡,但是我的朋友覺得要自己親手做比較衞生健康。她不但親手做出一大堆嬰兒食品,還裝瓶分罐的塞滿了整個冰櫃,媳婦認為瓶罐佔了太多空間,放久也容易變質,兩個人看法不同意見不合,開始大大小小爭執不斷,還牽扯出陳年舊案。她難過得跑到公園去哭,認為自己的一番好意不但沒被接受還被嫌棄。


當然這個婆婆的心意是好的,但她忽略了那是兒子媳婦的家,他們有權決定如何自己帶孩子。如果她能認清事實並適度做一點退讓,家中父慈子孝,含飴弄孫,會是多麼和樂!


展現誠意


多年前有一個要結婚的朋友來找我,她問我為什麼不願意在她婚禮上幫她獻唱,我有點摸不著頭緒,我說從來沒有人來問過我啊!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有一位B姐妹自告奮勇做她婚禮的音樂總監,我的朋友跟B姐妹說要請我和我先生獻唱,並且請我選幾首詩歌帶詩班唱,B姐妹告訴她說我婉拒了。我說我並不知道有這回事,B姐妹也從來沒問過我。幸好我的朋友直接來問我,解開了誤會,不然我怎麼得罪人的,自己都不知道!


B姐妹一向對我不友善,我是感覺得到的,我只是有點意外她居然在我朋友面前搬弄是非。後來也聽到她做了一些很超過的事,大家對她都略有微詞。


過了幾年有一次在一個場合,B姐妹公開向大家道歉。她說她自幼失怙,媽媽怕她心理不平衡,對她百般寵溺,並且告訴她,她做什麼事都是對的。她在社會上為人處世摔了很多跤的結果,才慢慢學會了如何合宜的與人相處。


B姐妹願意當眾認錯道歉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大家看到了她的誠意,沒有人再去計較她以往的錯誤。

耐心等候


大學时代因為年輕,身邊朋友免不了有一些風花雪月的故事。有一個男同學K,喜歡我的一個好朋友M,他就叫他妹妹來找我探探M對他印象如何。M說他並不是她心中喜歡的那一型,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他不是我的菜"。我很婉轉但是照實的告訴他妹妹,也不知他妹妹是怎麼跟他說的,他居然氣上我了,見到面時也不打招呼,還瞪我幾眼。我當然覺得很無辜,心想我這是招誰惹誰啦,不過幫人傳句話,卻無端幫自己樹敵。

我是不喜歡有紛爭的,就寫張卡片小小道歉一下,他接不接受我也不知道,對我來說這件事就此揭過,我也不想再為此苦惱。誰知這事還沒了結,沒過幾個月,KM竟然開始交往了。我知道以後,心中大大翻白眼,有點兩面不是人的感覺。那時我在上真道班準備受洗,受洗那天我請了M來觀禮,沒想到KM一起來了,K還送了禮,我真有點受寵若驚。


後來M私下跟我說,其實K沒有真的怪我,只是剛開始有點遷怒,之後收到我的道歉卡片,更覺得拉不下面子,藉著我受洗之日,大家心照不宣就此和好。


幸好我沒到處找人訴苦,只是默然無語,神就還我公道。如果我沉不住氣去找M抱怨,這事不能圓滿落幕,尶尬的可就是我自己了。


順勢而為


還有一種改變叫做山不𨍭路𨍭,凡事不要強求,放下心中的糾結,自會峰廻路轉,柳暗花明。


古人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進出四川的山路繞彎拐道,艱險異常,是有名的天險,因此大部分人都選擇水路入川。四川峽道的水路也是湍急危險;我聽爸爸說過,其中有一段水路中立有大礁石,不熟的船工看到礁石想避道而行,反而會觸礁翻覆。大礁石上刻著一行字曰:"對著我來"!熟路的船工自然會對著礁石駛去,狀似要撞礁,但是船被水勢一帶,反而繞過礁石扶搖直上正道。

很多的改變是在不經意中完成的,如果太勉強反而會有阻力,不妨試試順勢而為,時間到了自然迎刄而解,這也是我多年來學到的功課!

能夠改變也願意邁出腳步是很不容易的,雖然很多事一時看不到結果,也無法預料是成功還是失敗;但是成功就是轉機,失敗是一種學習。成事在耶和華,耐心等候的必歡呼收割。

羅馬書12:17

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思考問題


1 我的成長過程中有過什麼樣的變動?是自主性的還是被動式的?


2 我害怕改變所帶來的結果嗎?當環境改變時,我很容易適應新的變動嗎?


返回[ 出版著作 ]目錄 >> 1000. 出版著作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心理建設 ]目錄 >> 1000. 心理建設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親職教育 ]目錄 >> 1000. 親職教育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生活隨筆 ]目錄 >> 1000. 生活隨筆目錄 (tangtanglife.com)

  • 作家相片: Juliet Tang 唐圓麗
    Juliet Tang 唐圓麗
  • 2021年5月3日
  • 讀畢需時 11 分鐘

已更新:2022年11月20日

空間和時間

界線

慣性行為

合作基礎 抗壓能力

角色轉換


空間和時間


空間感是獨處時可以隨意放空;放空除了休息,也包括有一段自己的時間可以思考和處理情緒。時間感是自我脚步的協調,讓激動的情緒平靜放鬆,藉以調整自己的思緒。


空間和時間是自我成長的兩大要素,以人的成長階段來說,應該在幼兒時期就已經萌芽,可惜很多家長沒有給孩子這個機會。

如果在幼兒時期家長太過呵護,孩子只要情緒上稍有躁動,家長馬上迫不急待的安撫,孩子學會的就是,任何不滿意的事,只要哭鬧就有人幫他解決。孩子沒有機會釐清自己哭鬧的原因,也沒有試過如何處理情緒,學會自己慢慢平復下來,長大以後遇到問題,無法通過思考來解決心情,反而要求親近的人來安慰他,認為對方應該對他所有的情緒反應負責。

成年人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等同於沒有思考能力,在處世方面,更不會意識到別人有這方面的需要。如果一個人沒有空間和時間的概念,只關注自己的需要並一昧要求别人遷就他,很容易就跨越了界缐,也造成人與人之間相處時的緊張和磨擦的來源。


另外要特別提到空間對男性的重要,人在累的時候會習慣性放空,尤其是男性。從遠古穴居時期來說,男人們合作打獵,打獵時需全神貫注,神經緊繃不得分神。等打到獵物回到洞穴時已精疲力盡,他們會坐在溫暖的火堆旁休息,凝視著火光讓腦子放空。現代人工作壓力也很大,延續著祖先的習慣,上個世紀回到家來是看報看電視,這個世代則是以玩手機打電動為由,實則放空。


女性因為注重關係,又慣於平面式思考作業,腦子隨時運轉不停,比較無此需要。因此我們如果了解到這點,能夠多給家中的大小男生多一點時間放鬆,不要看不慣他們的無所事事,一定要把他們空閒時間填滿,我想他們心中會為此充滿感激!

界缐


國有國界,人也有無形的疆界,界缐是一種責任歸屬;剛才提到認為對方對自己的情緒必需負責,就是跨越了別人無形的疆界。


人和人中間最具體的界線就是交談時的距離;如果是陌生人或不太熟的人,中間要間隔一、兩隻手臂的長度,或是中間有桌子的阻隔,這樣交談起來才自在安全。如果是很熟的人如家人好友,因為有足夠的信任度,即使交頭接耳互相搭肩也覺得自然舒適。


有一種界缐是各人的所有權;我自己喜歡做拼布藝術,需要用很多各種顏色的布,為了方便區隔,就去買了三層抽屜,分別把紅黃色系、藍綠色系和棕黑色系做一個分類。有一天下班回家發現我的布全部混在一起,堆在一個紙箱中,三層抽屜不翼而飛。原來我先生看抽屜好用,就不問自取拿去裝他的文件。他沒問過我也沒有考慮過我的意願,自作主張代我做了決定,我當然不是很高興。他對女兒的東西也常做如是處置,女兒是敢怒不敢言,後來女兒上大學前,把自己所有的寶貝封箱,上面貼上字條寫著:爸爸,請不要動我的東西。


追根溯源,原來先生小時候住眷村,房子小沒有私人空間,我婆婆每隔一段時間就幫大家處理掉多餘的東西。他從來沒有所有權的概念,因此也沒有學會尊重到各人的隱私,常常跨越界線引發糾紛!


美國老師在教小朋友時是以人身安全的界線為考量,凡是游泳衣遮蓋住的身體部位就是隱私,不可隨便讓人觸碰,如果有人犯規就要立即告訴父母師長。這種教導不但保護小朋友的人身安全,也從小奠定了他們重視所有權的基礎。


比較容易起爭議的是人際關係的界線。職場上男上司和女下屬的關係,已婚者和異性朋友的相處都應該謹言慎行保持清楚的界線。男女之間並非沒有友誼的存在,單身時有紅粉知己或是青衫之交實屬正常,但是男女單純的友誼就像站立在懸崖上,容易變質,已婚者一不小心摔下去就會粉身碎骨萬劫不復。


常常看到有人為滿足一己虛榮心或是中年危機的心態,藉以証明自己的魅力,喜歡營造曖昩不明的情境,不但容易引人非議,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更甚者影響家庭和睦,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因此已婚者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主動去接近試探!


除了時間空間和界線的概念,還有一些小原則需要了解。如慣性行為、合作基礎、抗壓能力和角色轉換,雖然這些原則看來只是一些不相干的小區塊,感覺不太重要,但是如果沒有好好協調處理,拿揑分寸,在不同關係中也是會產生矛盾的。


慣性行為


內向的人-傾向於以思考來釐清思緒。

外向的人-傾向於和外界互動取得資訊。


慣性行為和性別本身應該無甚直接關係,大多應該是和童年時期被長輩無心誘導所產生的結果。


男生在幼年時常被教導,男生要勇敢大方,不可以哭哭啼啼太膽小。父母親給男生的玩具也常是陽剛性為主,像是汽車、飛機、變形金剛之類,還鼓勵他們參加不同的比賽和競爭,像空手道、功夫等,學習堅忍不拔和毅力並鼓勵這些品格內化。


女生則被教導為溫文有禮貌,玩具大都是幫洋娃娃梳頭換漂亮衣裳,和其他女生一起扮家家酒喝下午茶,不然就是推娃娃車照顧嬰兒和廚具食物的擺設,活動偏向於人文藝術關懷為主,衣裙款式多有蕾絲裝飾,色彩也較為多元化。


長大以後,我們看見的男生多半不善溝通交際,做事認真勤懇,沈默寡言。很少看到一大群男生聚在一起,除了打球、開會、玩電動遊戲,他們不習慣深交談心。男生是以目標導向為主,處事理智冷靜,並不隨便向人傾吐心事,也沒有什麼交心的朋友,遇事總是習慣自己一個人解決問題,受到傷害則是在一旁默默療傷。


相形之下女生的生活就熱鬧多了,大部分女生喜歡交心,喜歡建立親密關係,連上個洗手間都要呼朋引伴。女生通常會以群體出現,常常聚在一起嘰嘰喳喳。她們是以關係為導向,較少獨來獨往,難怪人家常說幾個女生在一起就成了一個菜市場。


記得我學生時代的教會團契中心共有三層樓,房間很多,除了幾間留給有需要的弟兄姐妹借住,幾間留下聚會用,還有很多空房間。姐妹們有什麼心事想傾訴就會找個空房間聚在一起聊天。


那時有幾個越南僑生女孩心情不是很好,都是跟自己的心儀對象有關,為了怕被別人聽到,她們就把心儀對象取了個別名"米路"(我不知這有沒有什麼典故)。大家擠在房間談心,交換各人和"米路"的傷心事。我為了安慰她們,也半是調侃,做了首打油詩給她們:"天涯何處無米路,何必留戀一住處,此路不通有那路,條條大路通米路。"。又把涵意解釋給她們聽,她們都覺得有道理,說說笑笑中把所有傷害煩憂都拋在腦後。

醫學硏究說女生壽命一般比男生長,可能跟他們不同的行為模式有關。女生通常會有幾個閨蜜互訴心事,分享心情,這其實是很健康的疏壓管道。男生則像"大漠一匹狼",有什麼事往往打落牙齒和血吞,自己獨立承受生命中的所有重擔。

合作基礎


馬大思維-行為至上,工作認真實際,腳踏實地。

馬利亞思維-感覺至上,以情感夢想為基底。


聖經上馬大和馬利亞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專心聽耶穌傳講福音,馬大忙不過來,出來問耶穌可否讓馬利亞來幫忙。耶穌回答說,馬大,你為許多事思慮煩擾,馬利亞專心聽道是選擇了上好的福份。


對於馬大和馬利亞,大家各有看法;我在大學時代聼過一篇講道,題目是"為馬大申冤",印象非常深刻。內容是說,雖然馬大的忙亂讓她失去單純的意念可以享受與主耶穌的溫馨時刻!但是如果沒有馬大準備飯食整理家務,耶穌、馬利亞和門徒們也不會有一個舒適的環境可以傾談。


人的所有行為皆出自其不同的思維。馬大和馬利亞這兩種人因為思維的不同,在行為上也呈現出完全不一樣的作法,如果要同工,必須經過很多的磨合才能成就。


有一次開車經過一大片空地,我先生問如果這塊地是我們的,我會如何處理?我不假思索的說,我要蓋很多房子,一楝自己住,其他的賣出去賺自己的養老金。我反問他會如何處理,他說他要開拓為牧場養馬,每天騎著馬馳騁草原多麽愜意。他覺得我不夠浪漫,我覺得他不事生產!

蓋房子和養馬只是玩笑話,現實生活中可就沒這麼簡單了。有一次辦營會,營會前有很多準備工作像安排座位、測試音響、準備名牌等,眾同工都忙得團團轉,只有我先生好整以暇的和旅館的工作人員聊天,我怎麼跟他使眼色他也不過來幫忙。後來他說他和工作人員混熟了,他們心情愉快才不會怠慢我們的茶水。這理由在我聽來似是而非,但是他堅持他是對的!


這兩種思維的出發點完全不同,要想合作的話,磨合的過程非常有挑戰性。也許圓融一點的做法是兩者需要彼此遷就理解;馬利亞如果能以感恩之心幫忙減輕馬大的負擔,等兩人忙完後,再一起盡性享受心靈的慰藉,應該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抗壓能力


情緒忍受力-不想忍但必需要忍。

行為意志力-不想做但必需去做。


在說到抗壓能力時,我們要先談到情緒和行為。情緒和行為其實是有極大關聯的;比方說一個人如果情緒不佳,只想靠在沙發上放鬆,明明知道滿房間亂七八糟,也提不起勁來整理。我想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上多少都經歷過這種情緒低潮的時刻,也能理解低潮時的挫折感。

我女兒上大學快畢業的時候功課很忙,當時整個社會的經濟很不景氣,許多大學畢業生出來都找不到工作。我跟她說要避開一般人畢業的時機,如果能提早一學期畢業,出來也許找到工作的機會會大一些。一般學制一年四學期的學校,一學期能拿四節課就已經很忙了。她為了提早畢業,最後一個學期就拿了五節課,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那時她常常打電話回家,在電話裏哭訴。我勸她放棄一門課,下學期再修,她又不肯。哭完發洩情緒後,我勸她休息睡覺算了,她說掛電話後要繼續讀書。她說再怎麼不開心,壓力再怎麼大,還是得強迫自己把該讀的書讀好。


我妹妹生雙胞胎的時候壓力更大,她的雙胞胎女兒是老三老四,當時老大老二年紀還小,一下子要照顧四個孩子,因為忙不過來,就把老大老二送去學校。當時她的雙胞胎才幾個月大,深夜都要起來好幾次餵奶,即使妹夫也幫忙,但是妹夫白天也要上班,大部分重擔還是在我妹妹身上。


有一天早上她把老大老二送去學校之後,回到家真的累到眼睛都張不開,長期睡眠不足精神幾近崩潰。她想再這樣下去會受不了,就把雙胞胎分別放在房間的小床上,然後回自己房間關起門來先睡一覺再說。聽到雙胞胎在別的房間哭鬧,她也沒精神管,足足睡了幾個小時,直到休息夠了才起來繼續照顧孩子。


上述兩個實例都是當負面情緒來臨時,當事人先稍稍避開喘口氣再去面對現實,成功的勝過情緒並且貫徹在行為的執行上。但是如果在共同生活的基礎上就沒有這麼簡單了,當其中一方因情緒上無法承受壓力,意志力一蹶不振而失去動力,在婚姻關係中有很大的殺傷力!


我的老三那時剛上大學時,有一個忘年之交的朋友P大約四十出頭,她有一個女兒和一對雙胞胎兒子。剛開始只有一個女兒時,夫妻關係還算不錯,自從生下雙胞胎兒子,整個家庭結構和生活品質完全改變,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夫妻關係。那時雙胞胎才四個月大,他們開始去看婚姻諮商輔導,我老三常去她家幫忙照看三個孩子。他們看了幾個月的婚姻輔導都不見起色,小孩的哭鬧、夫妻間的衝突加上經濟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煎熬下,P的先生從失望變成焦慮、憂鬱而導致崩潰。有一天他忽然留下一封訣別信,離家出走不知去向,只留下三個年幼的孩子跟著P,他放棄努力不再留戀這個家了。


本來兩人共處一條船上,忽然間一個人跳船逃走,婚姻生活頓失依靠。P在當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忙亂波折,情緒方面也有很多憤怒和怨恨無法疏解。靠著家人朋友的鼓勵和幫助下,她花了很長時間才振作起精神重新出發。去年聖誕節收到她的賀卡和照片,她的女兒已經9歲,雙胞胎兄弟7歲。雖然P的先生精神上全面崩盤並選擇放手離開,但是P戰勝了情緒,靠著意志力堅強的站起來保全了她的家。


角色轉換

同事-就事論事

家人-講究情份


最單純的關係就是單一的角色,家人就是家人,同事就是同事。最麻烦的就是身兼好幾層不同的角色扮演;關係上明明是家人,因為共同開創事業,在自家的職場上也是同事。


我女兒大學畢業後,在一家私人企業仼職,那家私人企業的老闆是父親,父親的繼仼夫人是公關,兩個女兒是主管,在公司分別負責不同的部門。那位老闆可能有情緒管理不善的問題,在公司內部作業遇到困難時,常常亂發脾氣罵人,罵起人來六親不認,兩個主管女兒常被罵得抬不起頭,公司的氣氛也很低迷沉悶。幸好他的夫人公關不常在公司,不然照他這樣劈頭亂罵,這繼任婚姻可能早就玩完。


其中一個女兒主管和我女兒感情不錯,私下常常找我女兒吐苦水。她說她父親不信任別人,一定要拉著自家人任重要職位,偏偏罵起人來不留情面;她們身為主管,常在屬下同事面前被罵,一點尊嚴都沒有。她和姐妹都不想幹了,正在準備履歷表想另找外面的工作。

除了公事家事的角色纏夾不清的關係外,還有一種關係是明明知道自己有新的定位,卻無法面對現實接受。


我有一大學學弟,他有五個姐姐,他是獨子又是么兒,在家一向是三千寵愛在一身。结婚之後太太溫柔可人,對他更是百依百順,婚姻生活就像王子公主的結局一般幸福快樂。他和太太有個十年之約,就是十年之內不要任何小孩,太太也答應了,因此十年來他們在眾人眼中,一直沉浸在琴瑟合鳴人人稱羡的兩人世界中。


十年光陰一晃而過,太太年紀大了幾歲,看到同學們都已生兒育女,自然也興起了當母親的意念。學弟不是很想要孩子,他知道一有孩子,生活一定和以前不一樣,但是當初答應過太太,只好勉強履行承諾。


他們生了一個兒子後,我們前去探望,他臉上沒有一點初為人父的喜悅,感覺有點心不甘情不願。我們心想,他一向慣於接受全心的愛和關懷,現在注意力被小孩分了一半自然不開心,等日子久了,應該就會慢慢習慣,學習當個好父親了。


期間我們又見了幾次面,他的太太偷偷告訴我,情況並没有改善,他完全不關心這個兒子。最後一次見到她時,兒子已經小學五年級了。她嘆息著說學弟一直很抗拒他的父親角色,對孩子也很冷淡,這幾年索性跑到外地做生意,很少回來看她和孩子。


我聽了不禁有點難過,看著他們甜甜蜜蜜的結婚,總覺得是個美滿婚姻的開始,沒想到因為學弟一直沒有角色轉換的自覺,斷送了幸福家庭的美景藍圖。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我們前面的道路並不都是一帆風順,如果在旅途中能時時駐足放眼欣賞路途上的風光,就算是高山低谷,道路崎嶇,只要平常心看待,不要只糾結於零星小事上,當中應該也可以發現許多新的啟發和契機。


人生的路途中雖然常有不預期的苦難降臨,但是挫折與艱困,使我們的靈命越發堅強茁壯。如同以火煉金,經過火的燒灼,把雜質除去,留下的就是精金。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但是神一定不會讓我們背負過於我們能力所及的重擔。

約伯記23:10

然而衪知道我所行的路;他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


彼得前書1:7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


以賽亞書6:10

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


問題思考


1 我曾經和親近的家人朋友發生過什麼樣的摩擦?我當時是如何化解之間的矛盾?


2 我在面對事情發生時的處理方式和對方有什麼不同?我能夠接受對方和我的不同嗎?

返回[ 出版著作 ]目錄 >> 1000. 出版著作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心理建設 ]目錄 >> 1000. 心理建設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親職教育 ]目錄 >> 1000. 親職教育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生活隨筆 ]目錄 >> 1000. 生活隨筆目錄 (tangtanglife.com)

  • 作家相片: Juliet Tang 唐圓麗
    Juliet Tang 唐圓麗
  • 2021年5月2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2022年11月20日

情緒的進程 - 真相還是想像

溝通的絆腳石 -

語氣不佳

批評責罵

分析説理

冷嘲熱諷

心不在焉


我們在第八章的抗壓能力中提到很多跟情緒有關的場景。情緒究竟和溝通有什麼關聯之處?

負面情緒太多的時候,表現在語氣和態度方面,容易引起對方反感,就形成溝通的障礙,

如果勉為其難談下去,反而會引發衝突。

接連不斷的衝突會降低我們溝通的意願,為免事態發展越演越烈,我們大部分人可能會消極的選擇逃避,這時候不處理反而是最好的方式。


如果能在情緒激動時,多給自己一點時間,把起伏的情緒轉換為平和的態度,溝通時用協調而非質問的心態,不但能卸下對方防衞的心,更能有效的達到溝通的果效。


為了避免破壞彼此關係,當心中的負面情緒壓不住時,我們要盡量勒住自己的舌頭,等待心情平復後才能開始溝通的動作。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這種認知,情緒來時,如同脫韁野馬最難控制。前面幾章我們提到依附型態中的迷惘型比較難相處,就是因為情緒變化太大無法控管。很多時候情緒管理不善是因為中間還摻雜了很多自己的想像,因此明明只是簡單的情緒再加上一點想像就複雜化,到後來離真正的事實,反而天差地遠。


情緒的進程


不悅-生氣-憤怒


小明是國中三年級生,每天放學會和朋友打一下籃球,然後再走路回家,到家時間差不多是下午五點。


這天小明過了五點半還沒回家,媽媽已經有點不高興了,好不容易小明回到家匆匆吃了晚餐,拿起手機就開始玩遊戲。媽媽生氣的問怎麼不做功課,小明心不在焉的回答今天沒有功課,繼續玩遊戲。


媽媽想到小明做功課一向漫不經心草草了事,又想到下學期要上高中了,接下來要準備選AP課,準備考 SAT,小明一向懶散,功課平平又不認真,他如何應付。再想到功課不好申請不到理想大學,讀不到好的專業,畢業出來如何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難道要當啃老族,要我養他一輩子嗎?


媽媽越想越生氣,回頭看到小明還攤在沙發上玩手機,真是氣不打一處來,情緒開始失控,一把奪過小明的手機⋯⋯

這個媽媽剛開始只是不太高興,隨著小明的動作,開始進行到想像階段,越想越像真的,想到後來覺得已成事實,就開始大暴走。


不安-擔心-焦慮


有位先生因工作關係常常要到中國大陸出差,每次出差至少一個星期。這位太太常和姐妹淘閒聊,聽說某先生常常出差,因公務關係習慣到酒吧飯店談生意,結識了當地一位漂亮小姐,兩人開始交往,日子久了就公開出雙入對共築愛巢,兩年後,太太才發現。她聽到之後心中開始感到不安,可是又不好明講,每當先生因公出差就開始擔心。每天算好時間打電話給先生,打電話時言語中也不時刺探先生的事情,像是見過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做了些什麼事,次數多了先生難免覺得不耐煩。


有一次先生又到中國出差,太太按照慣例打電話查探先生的行踪,結果先生不在沒接到電話。接連打了幾次,先生都不接電話,太太開始著急起來。不知道先生今天稍早見過什麼人,是否又到酒吧飯店談生意,要是三杯黃湯下肚喝醉,會發生什麼事?有沒有年輕貌美的小姐在左近照顧⋯⋯。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氣急敗壞到幾近抓狂,拿起電話猛打,一定要打到先生接電話才罷休!


話說這位先生可能是每日談生意吃吃喝喝,時差又加上休息時間不夠,這幾天身體違和腸胃不適,好不容易休息夠,正在泡熱水澡想放鬆一下心情,結果太太窮追猛打一直撥電話。接通電話,太太開始興師問罪,不只是掃興,心情簡直糟透了!


事情剛發生所產生的第一個反應叫做原發情緒,原發情緒還來不及處理,自己又加上許多有的沒的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就發酵成為繼發情緒。原發情緒和繼發情緒纠纒不清,結果就是一團混亂。

下面再例舉一些情緒分類和發展程序,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正面


愉快-高興-興奮. 認同-同意-讚賞


負面


意外-訝異-驚嚇. 傷心-難過-沮喪


正面情緒喜上加喜,問題不大,負面情緒因為想像空間太大,還沒理出頭緒又繼續發揮創意隨意編劇,結果通常都遠超過事實。處理方式就需要通過自省能力中的自覺,先釐清事實再重整心情,靜下心來禱告,把心中的焦慮憂愁都交給主耶穌,讓祂親自安慰你的心,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溝通。

雅各書1:19

你們各人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説慢慢的動怒。


溝通


人際關係的溝通就像兩岸關係;兩岸一家親,有共識也能各自表述。溝通有一個前提就是,我們可以不同意對方論述,但是必需學會尊重對方的意見。

我們家以前就常常上演這種溝通不良反生悶氣的戲碼。我先生丟出一個議題,如果我同意,表示我們溝通沒問題;如果我有不同意見,他會覺得我"難以溝通"。我常為此覺得啼笑皆非,原來他所謂的溝通是有效的說服對方,如果説服無效,就是對方無法溝通。

除了見解不同,溝通不良還有許多不同的絆腳石。


1 語氣不佳

2 分析說理

3 批評責罵

4 冷諷熱嘲

5 心不在焉


語氣不佳


說話語氣帶著情緒,像是質問,警告,威脅,命令,不耐煩等。如果遇到職場中上司語氣不好,身為下屬一般是不得不忍一口氣,為了保住飯碗,只好摸摸鼻子自認倒楣,也就相安無事了。


但是發生在家裏就不會這麼客氣了。多年前有一次我先生下班回家告訴我,公司2/14當晚要開一個會,我聽了就不太高興。我問他知不知道2/14是什麼日子,他說是情人節,我說既然知道是情人節,為什麼要開會,你的同事都沒有太太女朋友嗎?他說可能老闆訂時間時,沒想到那天是情人節云云。我因為不高興,語氣當然不會太好,我就質問他,你難道不會提醒老闆那天是情人節嗎?他也有理由,他說既然大家同事都沒有人反對,他當然也不好說什麼。總之為了一個沒有自主權的情人節,我們雙方都有怨氣,鬧得好幾天不太說話。


批評責罵


教訓說理和責備批評常見於父母對子女,其實教訓說理,小孩都不愛聽,更何況是批評責罵了。


我記得初中的時候,有一天我家斜對面隣居在大聲吵鬧,我因為好奇就開了大門探頭出來看。一個同學不知何事惹惱她媽媽,母女倆大吵一架,女孩奪門而出,她媽媽追出來大聲叫罵,還夾帶三字經和一些髒話。這樣的情景因為常常出現,大家都見慣不怪,只是心中同情那位同學。其實那位同學功課一向很好,人也很文靜,不知她到底做了什麼事,惹得她媽媽歇斯底里的亂罵。


相較之下,現代父母算是很理性了,只是教訓說理並不劈頭亂駡。但是因為時代變換太快,什麼都講究速戰速決,現代的孩子就連聽幾句訓話都不耐煩。尤其時常說理的父母在兒女心中已經有一種既定印象,只要一開口,兒女就會認定你又來了,因此他們有很多話情願對朋友說,也不想告訴父母。


分析說理


想要孩子聽我們說話,一定要有傾聽為前提,因為傾聽就是愛,了解中有關懷,關懷本身就能緩和緊張焦慮的心情,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自然會對我們敞開心。


有一天我女兒回家臉色不太好,我知道她今天有個考試考得不錯,我就隨口誇了她幾句。誰知才說了幾句,她就忽然哭了起來,她說她花了好幾天的時間準備,我只是淡淡稱讚幾句,根本不了解她花了多少精力,中間經過多少挫折。我心想這事有這麼嚴重嗎?見她哭得傷心,只好耐著性子安撫,等她哭夠了,她才說出實情。

原來只是在學校為一些事和同學起了誤會,那個同學是初高中就認識了,認識這麼久還不了解她的為人,心中覺得委屈郁悶,之前抱怨我的話只是借題發揮。藉著這個事件,她知道我關心她,沒有因為她的無理取鬧而責怪忽略她,還願意花時間聽她抱怨,聽她說內心的話。因為關心,建立了情感上的連結,她願意接受我的建議,我才有機會慢慢開導她。

冷諷熱嘲


我媽媽一向只用某幾種顏色的口紅,但是常因燈光的影響不小心就會買錯顏色,她怕浪費,就給我叫我分享給同學朋友。當時我正在讀碩士,班上有一些女同學,我就把全新的口紅帶到學校,下課時間請大家一起來看,有喜歡的顏色可以自由挑選帶回去。


一般人在拿人家免費分享的東西時都會說聲謝謝。那時有一個不太熟的同學也來挑口紅,她一邊挑選顏色一邊說,妳媽媽還真浪費錢,買這麼多口紅又不用,現在拿出來大放送,真是敗家。她剛開始講時因為臉上帶著笑容,我摸不清她是開玩笑還是調侃,結果越聽越覺得不可思議,她說到後來還批評我媽媽買這麼多口紅真是愛慕虛榮。


說實話我是真不知道她是單純的不會講話,還是本身說話就是慣於諷刺人,總之聽了以後,心情大受影響。我心想我好心拿口紅出來分享,你拿就拿了,還批評我媽媽,真是太沒禮貌了。當然我一向也很少和她來往,聽其他同學說,這個女生跟自己家人兄弟姐妹都處不好,在學校也常和同學起口角,可能和她講話愛用嘲諷的語氣有關吧!

心不在焉


這種反應可以說是雞同鴨講的一種,在我們家是常態。我家先生是眾多放空族中的一員,每次跟他說話,他貌似聽懂了還會點頭,後來很多事實證明他根本是有聽沒有到。


小孩小的時候,每星期三晚上我們會送她們去教會活動Awana ,有背經比賽,很多寓教於樂的遊戲,類似教會中的童軍活動。


有一天晚上我和先生各開一部車去接小孩,因為老大和老四的活動較早結束,我就先把她們接回家。我離開之前還叮嚀先生,請他接老二老三,他也點頭說好。我回到家沒多久,正在想要不要再提醒先生一下,就接到教會的電話,果然是"賓果",跟我想的一樣;我家老二自己一個人被留在教會。


後來我問老二究竟怎麼回事,她說她本來已經坐在車上,爸爸一直跟別人說話,她就跟爸爸說她先下去上洗手間,要爸爸等她一下,爸爸也說好。結果等她上完洗手間出來,爸爸已經把車開走了!因為有過這種把小孩丟包的經驗,我以後跟先生交待事情都要再三咛嚀,確保他真的聽到我才放心!

溝通說起來是一門藝術;除了溝通的意願、情緒的影響和溝通的障礙之外,溝通的深度也很重要。我們和同學朋友交往了很多年,每次見面開玩笑聊天講一蘿筐的話,但是並不等於真正了解對方。


我有一個老朋友,每次見面她都要找我出去吃餃子,剛開始我以為她是北方人的飲食習慣,也不以為意。慢慢從談話當中了解,原來她小時候父母親工作都很忙碌,每天下班回到家都精疲力盡沒有精神準備晚餐,常常晚餐都是煮餃子吃。我問她小時候一天到晚吃餃子吃到現在還不膩嗎?她說每當熱騰騰香噴噴的餃子端上桌時,她就好像回到童年在父母親身邊的日子。尤其現在她的父母都已離世,餃子的意義對她來說,其實也是象徵著跟父母親情感唯一的連繫。

歌羅西書4:6

你們的言語要常常帶著和氣,像用鹽調和。


問題思考


1 我很難駕馭自己的情緒嗎?我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2 我和別人的溝通顺暢嗎?在別人眼中,我是屬於好溝通或是有點困難的人?


返回[ 出版著作 ]目錄 >> 1000. 出版著作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心理建設 ]目錄 >> 1000. 心理建設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親職教育 ]目錄 >> 1000. 親職教育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生活隨筆 ]目錄 >> 1000. 生活隨筆目錄 (tangtanglife.com)

Follow

  • Facebook
  • Twitter
  • LinkedIn

©2020 by 唐唐的熖火人間.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