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型(Secure)
逃避型(Avoider) 取悅型 (Pleaser)
矛盾型(Vacillator)
操控型(Controller)
受害型(Victim)
大家一定覺得很納悶 ,這本書的重點不是說人的高度嗎?為什麼我們一直圍繞著個性方面打轉。第一、二章已經討論了很多天生氣質和人格特質的形成,這一章又說到依附型態。天生氣質和人格特質都是我們形之於外,在普羅大眾眼中看到的我們,但是包裹在外在個性之下真實的我,只有最親密的家人才看得到。
依附型態的行為模式啟動於我們童年最親近的家人,我們懷抱著這樣的慣性行爲慢慢成長而不自知。我們現在每天面對父母,配偶,子女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態度和做法,其實一直在無意識的重複我們三歲時的反應模式。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最早由英國心理發展學家John Bowlby在1950年代提出。他認為孩童時期建立的依附模式會影響我們的一生。人生來就有情感連結慾望的需求,為了得到安全感而去尋求親近照顧者的心理傾向。兒童時期因缺乏安全感而學會的自我保護方式(Survival Mode) 會成為沒有經過思考的直接反應一直持續到成年,這種潛意識的慣性行為可能會妨礙親密關係的建立。
小時候尋求親密關係的被拒會影響心理健康,長大過程中有八成的機率會重覆小時候的依附模式。除非因為自我覺醒,長大後可以藉由健康的愛的關係,重新調整產生新的聯結,並幫助疏導情緒和醫治心理創傷。因此從21世紀始,依附理論被納入婚姻家庭的治療。
依附型態的幾種模式分別是 :
安全型(Secure),逃避型(Avoider)
取悅型(Pleaser),迷惘型(Vacillator),通稱焦慮型(Anxious)
操控型(Controller ),受害型(Victim)通稱紊亂型(Disorganized)
安全型(Secure)
情感成熟有彈性,能適度坦誠也能建立親密關係,給予對方空間也不怕被依賴,能忍受挫折延緩慾望的滿足,能自我撫慰創傷並處理衝突,有自省能力。
我小時候因為父母工作忙,把我託給外公外婆照顧,一星期或久不久才能看我一次。我從小跟著外公外婆長大,但是他們並不溺愛我。在我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會給予適度的回應,做錯事時也會及時糾正並教導我正確觀念,因此我小時候還挺聽話的,並不認生也不太怕羞。
記得有一年國慶放假,我大概三歲左右的年紀,我爸媽特地帶我出去玩。他們可能過慣了兩人世界,並沒有太多帶小孩的經驗,逛街逛不了多久就把我弄丟了。只記得那時很多店都沒營業,我自己一個人站在騎樓下不知該怎麼辦。想到我外婆常常叮嚀我,如果走丢了不要怕,站在原地大人就會回來找我,我就站在原地左右張望。可能有人看到我像是走丟的樣子,就把我送去女警隊。
那天女警隊中一大堆走丟的小孩,很多小孩放聲大哭,吵雜不堪。我心中並不覺得害怕,只是有點莫名其妙不知怎麼到了這個地方。後來女警們為了安撫小孩,就開始發餅乾,很多小孩可能認生害怕,哭鬧不休不要餅乾。我看到發餅乾反而很高興,輪到我時一拿就拿了好幾塊,心中還一邊想那些小孩一直哭不要餅乾,真是太儍了。
這是我小時候的經驗,好奇而不害怕。成長過程中我也經歷了一些類似的情形,像是轉學,找工作,迷路⋯,我從來不怕適應新環境。後來我去做了測驗,果然是安全型,分數高達七成多。
逃避型(Avoider )
獨立自主不慣與人親近,慣於自我療傷不太分享感受,不輕易信任人也不願被人依靠,以事物取代情感交流,目標導向追求自我成就感。
逃避型人格在很多場合都會看到,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會注意到,因爲這類型的人都不大會主動交朋友,寧願自己一個人獨自坐在角落做自己的事。
大學時代選了一節課,老師讓我們分成幾個小組,每組選一個專題討論。我注意到旁邊一個同學是新面孔,可能是剛𨍭進來的,討論時也不太參與。下了課我看她孤單一人,就想跟她講幾句話,她剛開始也沒什麼表情,只問了彼此的名字,又隨便聊了幾句,後來因為接觸多了,她見到我也會主動打招呼聊個幾句。那時還有別的同學好奇的問我怎麼會跟她熟?她們說每次跟她說話感覺像是打到牆似的沒什麼反應,久而久之大家都避而遠之,不和她親近。
慢慢跟她熟了以後,才知道她高中畢業時,因為身份關係,就在父母安排下跟一個完全沒有感情基礎的華僑青年結婚。她告訴我她希望大學畢業後繼續唸碩士,但是對方一定不會願意的,讓她唸大學已經是最大極限的讓步。因爲夫家是開餐館的,一直希望她輟學回去餐館幫忙,或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後來她大學畢業後還是申請繼續讀碩士學位,但是也付出了極大代價。她答應對方離婚,父母對她不諒解也和她斷絕關係。她越來越沉默,也沒有時間和心情搭理人,每天就是這樣趕時間上課兼打兩份工,以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及支付學費。
逃避型的人格感情是壓抑的,因著過往經驗的影響,為了避免受傷害,他們不太信任人,也不覺得有必要跟人有任何情感交流。
取悅型(Pleaser)- 焦慮A型
渴望被愛及建立親密關係,害怕被拒,喜歡依賴有時不給人空間,敏感易受傷害,不能自我療傷,自卑感重,不能肯定自我價值。
取悅型人格對人際關係特別敏感,希望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被人接受。他們外表看起來人緣很好,為換取穩定關係盡力配合對方,常常犧牲自我需求而不自覺。
很久以前有位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和交往五年的男友分手。男友是獨子,父親很早就不在了,和寡母相依為命。大家看到這裏相信心中也有數了,寡母獨立撫養兒子長大,通常母子感情比一般家庭更深厚,排他性很強,要想加入這樣的關係中又談何容易。朋友用盡心力百般討好,過年過節送禮,平日也常去他家幫忙打掃。
有一次朋友買了菜去男友家做,也是希望透過這種方式,讓男友母親知道自己賢慧能幹可以持家。好不容易做了一桌菜,入座時男友母親忽然哭了起來,說是她面前放的都是素菜,紅燒肉之類的都放比較遠,一定是存心不讓自己吃肉。從這件事多少可以看出這個母親的心態,不是存心找碴就是對兒子的佔有慾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朋友告訴我,男友以前也交過女朋友,都是被他母親逼著分手的。這樣苦苦掙扎了五年的感情,再怎麼小心維護還是無疾而終,朋友心力交瘁幾乎得了憂鬱症,每天就是躺在床上面對著牆不發一語的掉眼涙。
取悅型為了討好對方,有時卑躬屈膝到忘記自己也是有尊嚴有價值的人。
迷惘型(Vacillator)-焦慮B型
渴望很多的愛與關懷,傾向於強烈情感的連結,極度敏感易受傷,沒有安全感恐懼被棄,主觀意識強不能控制情緒。
迷惘型照字面來解釋就是不知道該做什麼,很多會翻譯成搖擺型,也就是搖擺不定之意。這一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比較難相處,因為他自己也無法理解自己究竟想要什麼!
我自己本身是做兒童教育發展的,除了嬰幼兒之外,也遇見各類型家長,看他們對孩子的態度和教養方式,多少看得出他們本身在親密關係中是什麼類型。
有一位俄國媽媽來我的中心參觀,看到環境很滿意,就開始了一連串的相關問題。
「有多少小孩,小孩容易傳染生病嗎?」,我說我們最多只收6個小朋友,有傳染性或是發燒的,都必須在家中休息經過評估退燒後才能回來。
「室內空氣不流通比較容易生病。」,我說我們每天都會開窗讓空氣流通。
「應該常常帶小孩到戶外玩!」,我說天氣好的話會帶到戶外玩。
「可是在戶外玩容易生病。」,我說不會玩太久,會適時回到室內。
「可是室內空氣不太流通容易生病。」我說我們每天定期開窗…。
接下來的談話也不必贅敍了,她一直繞著圏子問同樣的問題。我和她只是老師和家長的關係,大家都是維持基本禮貌在溝通。大家可以想見如果在親密關係中,不論是配偶還是兒女,去掉基本禮貌再加上質詢的態度和重覆的問題,可能會産生一些磨擦!
迷惘型的人格因為無法把握自己的重點,習慣把問題都丟到對方身上,也就是說一直拿小石頭丟對方,被K的人會善罷甘休嗎?這是迷惘型必需思考面對的問題!
掌控型(Controller)- 紊亂A型
憤世嫉俗極度主觀,不信任仼何人,逃避現實害怕失控,不接納任何建言也看不起他人,自我中心唯我獨尊。
掌控型的人在一般關係中不容易看出來,有些天生氣質比較平和或是善感的人,他們會以謙遜的態度包裝起來面對人事物。日子久了,才會感覺到他們以包裝之下的挑戰,試圖主導影響對方的立場和看法。
掌控型和被害型的內心都是比較紊亂的,也就是說掌控型和被害型其實是一體兩面,在面對自我時的真實心態只有本人才會知道。近代史上有一位知名人士就是掌控型的。
他是父親第三次婚姻所出,也是六個兄弟姐妹中排行中間的孩子,父母感情不睦也不太重視他。他從小長得蒼白瘦弱不受重視,個性沉默寡言,膽小怕事,功課又不好,在學校也被同學排擠欺凌。像這樣成長過程不太順利的孩子,自然心中充滿怨恨苦毒。他在中學時代接觸到歐洲歷史和種族的變遷的影響,很快變成政治狂熱份子,一旦得勢大權在握,就對不同種族大開殺戒。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此人就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殺人魔希特勒!
以希特勒對猶太人趕盡殺絕的手段看來,心中怨毒之深,可能是童年陰影的投射存心報復所致。
受害型(Victim)- 紊亂B型
不信任人,自怨自艾自我形象低落,徘徊於逃避與接納之間,無法認清事實與想像,沉溺於自憐情緒中。
受害型的人格特質不見得是旁人所賦予界定,很多都是通過自身個人想像塑造出來的,也就是一般所謂的被害妄想。
以前有個同學,我也同時認識他的哥哥姐姐,他們年齡接近各差一歲,姐姐非常聰明靈活,功課也很好,哥哥中規中矩,也是很用功。我的同學比較內向害羞,走路時總是低著頭,不太跟人交往,真的迫不得已要和人說話,也是目光閃爍,言不及義。
我認識她幾年,發現她很少和同學交流,總是自己一個人,同學們也不太搭理她。後來有個學期我們有兩節課同班,慢慢也開始會說點話。我跟人交往一向很自然,不會有什麼設限,有人找我我就跟他說話,就算沒人找我,我有事時也會主動找人說上幾句。可能就是因為這種態度,她認為我應該不是那種會霸凌同學的人,慢慢就跟我熟了。
剛開始她只是問功課,日子一長,她慢慢說起自己的私事,言詞中很多負面情緒,不是抱怨家人對她不好,就是抱怨同學對她不友善,老師對她不公正。我試著給她一些建議,她也不太聽,每天抱怨的都是一樣的事,描述她自己有多可憐,我剛開始還耐心聽著,聽久了也覺得有點煩。
那時我除了功課還要忙著打工賺學費,實在沒什麼時間給她,她就養成一個習慣,每天傍晚打電話到我家找我。當年沒有手機行動電話之類的,電話都是固定在一個地方,她每次打電話一打就一丶兩個小時,我就得待在原地一直聽她抱怨不能做任何事。弄到後來,她一打電話來,我就頭痛。我發現她只是要找個人來倒出她心裏的垃圾,可是我也很忙,沒時間一直當她的垃圾桶。
後來因緣際會我又認識了幾個類似性格的朋友,發現受害型人格的最大特點就是有強迫性的行為,強迫人聽她的"悲劇人生",並且沉浸在這種習慣中不可自拔。
依附型態在面對普通朋友和大庭廣眾中是不太明顯的,只有在面對比較親密的關係如家人,配偶,子女身上才會真實顯示出他的行為模式。
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自己的依附型態,可以上網査詢
www.howwelove.com,上面會有測試。測試完會提供不同型態的百分比,取最高的幾個百分比即是個人的依附型態。當然這個測試因人而異,很多答案也許不是你想聽到的,但是如果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這個測試可以作為深入了解自己的參考依據。
*參考資料 www.Howwelove .com
哥林多後書3:17
主就是那靈,主的靈在那裡,那裡就得以自由。
傳道書3:11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問題思考
1 我比較像是哪一類型的依附型態 ?我幼年時的主要教養人和我有良好的互動嗎?
2 我和親近的家人朋友相處愉快嗎?成年之前的我,在面對親密的人和現在有何不同?
返回[ 出版著作 ]目錄 >> 1000. 出版著作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心理建設 ]目錄 >> 1000. 心理建設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親職教育 ]目錄 >> 1000. 親職教育目錄 (tangtanglife.com)
返回[ 生活隨筆 ]目錄 >> 1000. 生活隨筆目錄 (tangtanglife.com)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