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個視頻提到「匱乏感教育」,作者想要表達的是從小以父母師長的立場,總是灌輸我們一些危機意識;就是這個世界的資源是不夠的,如果你不握在手上,別人就會拿走。
比方說像小孩總是挑三撿四的不好好吃飯,媽媽就語帶恐嚇的說;你不好好把飯吃完,我就把飯收走,你等一下肚子餓就沒東西吃了。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就是一種缺乏的恐懼感,以致於他們長大後窮其一生都在追求不同的東西,以確保自己手中握有足夠的資源。
作者因此認為這種「匱乏感教育」是失敗,是不可取的。對於這個看法,我覺得未免有點危言聳聽不夠全面;與其咬文嚼字的去詮釋這種缺乏的感覺,匱乏感其實只是很單純的表達一種危機意識的覺醒。
明白告訴小朋友生活上資源不足,不是在威嚇他們,而是教導他們「居安思危」的概念。居安思危其實就是一種儆醒和自覺,引導小朋友學習獨立思考,這個過程是成長的一部分,並不會在孩子幼小稚弱的心靈中種下缺乏安全感的種子。
人的一生的確是花費很多時間心力在追尋一些東西;名利、財富、權力、地位、知識、愛戀⋯,這些有形無形的物質,夠用就好,並非影響我們個人"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知道凡事各有因緣,不需強求適可而止,就是儆醒;了解本身價值,不自我貶低也不自高自傲,就是自覺。
我曾經送自己的孩子去泰北金三角短宣六個星期,在那裏,她們看到的現實是世界上的資源並不是平均分配的。歐美國家掌握了全球大部分近百分之八十的資源,剩下不足的百分之二十資源留給東南亞、非洲等開發中國家。這些事實除了讓她們了解到自己是多麼的富足,並學習以寬廣的心來公平對待每個境遇不如她們的人。
能夠儆醒和自覺的人懂得自律和感恩,讓自己變得更好的目的就是擴張境界,學習如何關懷他人也成為別人的祝福。這不是比豢養在安樂窩中不關心民生疾苦,只專注追求高尚品味以期自我感覺良好,來得更有意義嗎?
唯物主義讓人覺得空虛寂寞而不滿足,譴責匱乏感教育只是間接助長小孩的玻璃心,使其更加脆弱。身為父母如果能花多點精神教導小朋友回歸內在,識別個人內心的需求和想望,才能有同理心去了解他人感受。讓小朋友活成一束光,懂得珍惜所有並釋放善意,應該會比玻璃心小孩更能融入現代社會吧!
8/14/2022
Go to[ 分類索引 ]目錄 >> 分類索引 (tangtanglife.com)
Go to[ 親職教育 ]目錄 >> 1000. 親職教育目錄 (tangtanglife.com)
Go to[ 心理建設 ]目錄 >> 1000. 心理建設目錄 (tangtanglife.com)
Go to[ 生活隨筆 ]目錄 >> 1000. 生活隨筆目錄 (tangtanglife.com)
Comments